关系论

作者: 宋月_fdb4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23:04 被阅读0次

    从关系的基本形态看,关系可以分为一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 “ 我 ” 、 “ 你 ” 和 “ 他 ” 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我们可以从一个孩子6岁前的发展来看这三种关系的三个阶段:

    一元关系阶段

    时间是六个月前,这个阶段的婴儿处于共生期,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自己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而所谓的一体至少包括两个层面:身体上和心理上。

    一元关系的境界,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例如恋爱中的女人会容易想,我不说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么,否则就是不爱我。这是恋爱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恋人合二为一。既然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沟通就知道彼此想什么。

    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处于一元关系中的人,会忍不住去“剥削”、“掠夺”别人,就像婴儿“剥削”妈妈的乳汁一样。因为婴儿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关系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亲角色上,这就是“圣母情结”。

    二元关系阶段

    二元关系阶段的时间是6-36个月,从五六个月开始,孩子陷入一种矛盾感觉,他一方面还是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但同时又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显示他和妈妈是两个人。

    必须说明一下,心理学的各种发展阶段论中,涉及到的年龄都要看成一个大概数,而不是精确的数字。比如说共生期是六个月前,并不是精确到孩子六个月前就是共生期,六个月后突然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这只是一个大概数字。

    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那可能意味着这是孩子和妈妈分离的开始,这个分离包括两方面:身体上的分离和心理上的分离。等孩子学会说话后,孩子会特别急于表达“不”,这是孩子在划清界限,以捍卫自己的独立性。

    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到差不多三岁时,会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心理独立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另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是孩子将三年来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了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这种情况可以有很复杂的表达,我将它称为“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 ,这也意味着,孩子内心中终于是“我与妈妈 两个人并存”的关系,因此进入了二元关系的世界。

    这两个里程碑中,“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是孩子个性化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他的个性化,承受与妈妈的分离。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享受孤独,真正能享受孤独的人,是因为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他心里不虚。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 “ 控制 ” ,孩子和母亲在争夺,我的事谁说了算。妈妈很爱孩子,但觉得你什么都不会,得听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断去闹事,争夺独立控制权,可同时又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强大,还是很需要妈妈。

    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都强调忠诚,不同的是,一元关系主要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无论在一元关系的“共生剥削”中,还是在二元关系的“控制忠诚”中,父亲都是一个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会觉得父亲是一个敌人。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干脆说: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

    对六个月前的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如果这个世界被败坏了,那么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被败坏了,包括他自己在内。他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个感觉:“外部世界是坏的,而我还是好的”。

    但正常情形下,母亲或其他养育者都能给孩子一些好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妈妈的这个共生体或者二元关系,还是基本好的。可是,父亲,就是母子关系之外的那个人。

    所以,就引出了这个隐喻:家庭和心灵内部,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象征;而家庭和心灵外部,是孩子与父亲关系的象征。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关系,就必须和父亲修好关系。

    父亲拉着孩子的小手,迈向外部世界,这个经典画面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一般发生在三岁后,因为三岁前,孩子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修好和妈妈的这个二元关系上,最终实现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可以在和父亲的三元关系中去博弈了。

    三元关系阶段

    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这时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这个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

    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设想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妈妈和爸爸:

    当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时,那他就是处于一元关系,这一个中心既可能是他自己,也可能是妈妈,但很难是爸爸。

    当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有两个中心时,那他就是处于二元关系中,这两个中心一般也是他和妈妈。

    当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时,那他就是处于三元关系中,这时父亲才可能在孩子心中成为一个中心。

    当然,父亲可以通过他的力量和权势,强行成为家庭的权力中心,但那样做时,孩子只会将他视为敌人,而不会把父亲纳入到自己内心。所以,虽然在社会上,男人更容易去构建一个社会权力体系,但在家中是另外一个样子,女人更容易和孩子形成联盟。

    总结:

    一元关系,是指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是他说了算。对应到早年的心灵发展阶段,一元关系的阶段是六个月前的共生期,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甚至和整个世界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一体的。

    二元关系,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二元关系的阶段是6-36个月。孩子开始和妈妈分离,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此阶段实现两个里程碑: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三元关系,是指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的关系中,他能同时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的阶段是三到六岁。孩子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觉得这个家庭有三个中心,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内在心灵的复杂性。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mz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