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前一天是上海的三月底了,三月底的上海,下起雨来也不那么冷了,樱花树结起了花骨朵,姹紫嫣红的春天计日可待了。想着待在上海,Boss一个微信语音电话,自己就得乖乖地过去,索性来个天高皇帝远,跑路——出来散散心。
想往北走。于是选择了北京。选择北京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故宫和天安门,而是那里有很多朋友在读书和工作。早上走的时候上海还飘着小雨,下午到了北京,阳光灿烂。那种晴朗是属于北方的,阳光刺透空气的晴朗。北京的树刚刚吐绿,早晚还很凉,中午甚至可以穿单衣了。北京春天的干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得每天起来都是干醒的,喉咙感觉在往外冒火,每天眼睛都感觉在得干眼症。
然后北京的道路都是笔直一条线下来,然后再来个90度变向,这个可以从百度地图上来看。在北京问路,老北京人会跟你说沿着这条路朝南,走到十字路口再朝东,这种道路相互垂直的城规设计,使得在北京东南西北的方位感特强,站在某条道路上,很容易找到北,我觉得这跟它中轴线的设计有关。而上海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在上海常用的方位词是“左手边”、“右手边”,我觉得这跟它的一些道路沿河设计有关。
然后北京的好大学特多,记得有条路从南朝北走上去,全是大学。然后北京大学的楼建的不是很高,我估计不会超过6层,而上海的大学,比如同济复旦,楼都建得特高,比如同济的综合楼和复旦的光华楼。我在这猜是不是城市的特色在大学建筑上的体现,北京是低调的,上海的大楼应该比北京的高挑而且繁华。
然后北京的古建筑特多,像故宫、颐和园和天坛等。不过感觉没啥味道,感觉就是一座空荡荡的宫殿,在全国的一些二线城市也能找到相似的建筑。
北京的干是把我干怕了,于是取消了去西北的打算。从南边来的,总不能去南方吧,那就去东北吧,出了山海关就到了。于是就去买了去哈尔滨的票,也算圆了多年的夙愿吧。每次买高铁票我都会挑靠窗的A座或F座,可以看看窗外的景色。北京的周边是很荒凉的,而上海的周边很富裕,这也是两个城市的区别之一吧。
动车在没到山海关之前,速度是100km/h的样子,磨磨唧唧地跑,过了山海关之后,速度上到了200km/h,明显感觉变快了。动车跑在黑土地上,东北平原似乎刚解冻,离植被吐绿还有一段时间,而华北平原已经是一片绿油油了。可是东北平原感觉特别开阔,就是那种壮大辽阔苍凉的感觉,可是那天高铁跑在苏鲁冀平原上却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与东三省纬度高,天际线消失得远有关。
动车下午6点半就到了哈尔滨,还是很冷的。出门还得穿羽绒服。哈尔滨应该冬天来比较好,来得真不是时候。不过这座城市挺有它自己的味道的,比如穿棉袄戴棉帽的大叔双手插在袖口里,在街上卖苞米,老渔夫穿着棉衣在刚刚开河的松花江上开小船打鱼。我觉得过半个月,大地吐绿了,可以在松花江畔画水彩画了,如果找某种画风来代表这座城市的特质,我觉得是水彩了。
这座城市是慢的,满大街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在关内燃烧得如火如荼,可是没能烧到关外的哈尔滨。然后现金纸钞还在流通,可是到杭州找点现金试试。
然后这座城市的俄式建筑特多,可是无法将东北人民的热情大方和看起来高冷的俄国人联系起来。
城市还是不错的,等下雪的时候有机会再来看一次,再就没啥可写的了。
写于哈尔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