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这一节的推导,还是不用任何图,纯粹靠逻辑 —— 和传统的经济学教材不同,虽然没有图直观,但是逻辑也很清晰。
首先考虑的是收入对于需求量的影响:
因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了的,称为inferior goods(贫穷物品)。
嗯,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嘛,就是“消费升级”的一种:
- 作者举例是啤酒与葡萄酒,是跨小品类而大品类还是酒,进行的升级 —— 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都要喝酒,但是有钱了,就要喝葡萄酒;所以作者特意强调啤酒也可以精美绝伦,并不是次品;
-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消费升级”,从低端啤酒升级到高端啤酒,这里的低端就是次品了。
所以仔细想想,这两者真的有本质区别么?我倾向于认为没有;或者说,作者的举例并非没有瑕疵。我试着举几个例子:
- 最近总是在谈“内卷化”,问题是,谁在内卷?是所谓的中产。中产缺少足够的财富积累,因此总是担心孩子的阶层下滑。财富水平更高的阶层,需要内卷吗?不需要。更低的呢?根本没有内卷的概念,或者通过多生孩子的策略,以概率的系统来部分战胜了内卷。中产自身很多是小镇做题家出身,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通过做题家继续获胜 —— 但缺少了背后的概率支撑,忘记了自身的成功也是概率系统的一部分,怎能不焦虑?
- 另一个例子有点微妙,想到了放在这里。奔驰品牌的家庭用车,往往是价格越低、越是入门级车型,车的logo,也就是标志,就越大;另一方面,而奔驰的入门级车型的价位,可以买到大众或者本田很好的高端车型;但这几年,豪华品牌的销量不断增长,增长率远超过行业平均。为什么?标志越大有什么用?和销量增长有什么关系?我想,越是这个收入阶层的人,越需要告诉别人,这是台奔驰;而收入越高的人,反而不太需要标志来体现自己的成功了。而通过奔驰标志来告诉别人,自己成功的人,就放弃了更好的车辆配置,选择了品牌标志!
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说:
逻辑上,任何物品都可以是贫穷物品,而是或不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会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的实质收入增加,会使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后者是有名的吉芬反论(Giffen paradox)。
怎么破?作者是这么说的:
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我来试着说一下作者的意思:
- 对于一个人,贫穷物品是存在的;
- 而对于一群人,贫穷物品也是存在的 —— 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类选择的同质化竞争、选择;
- 对于一个人,吉芬物品是存在的;
- 但是对于一群人,不存在吉芬物品 —— 人与人之间要竞争,不可能存在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这个情况。
这里有一些微妙之处,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使得“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不可能发生:
- 比如对于供应方来看,奢侈品,如钻石。理性的商家,如果降价,也是为了降价能获得更大的销量,从而获得更高的总收入,没有商家降价是为了杀死自己的 —— 所以,供应方的竞争,也是确保实现的销量,也就是背后能预期到的需求量,大幅增长;
- 从需求方来看,也存在竞争。在某种商品突然大规模上市,或者可以上市交易,典型的就是农产品大丰收,的某一连续的时间窗口下,是否存在吉芬商品呢?要考虑,需求是具体的。如果看认可一天的交易情况,会存在一个人,或者某些人,认为此农产品是吉芬物品;但会有可能所有人都认为此物品是吉芬物品么?或者大部分人认为此物品是吉芬物品,导致整体的需求量下降么?
-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消除了这种情况;每个人的代价不同、偏好不同,角色不同,在大部分认为此物品是吉芬物品之前,商家已经自己吃掉了此农产品,或者存储起来,或者扔掉,也不会让吉芬物品出现,从而伤害到自己;而需求方的一部分人,也一定早就转换了偏好,或者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也上涨了,或者不可得了,导致只能回到此农产品;
- 而从长期来看,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的各种改造与匹配,实际也是为了消灭吉芬物品这种现象。
那么,真的没有“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的这种现象么?往往常见在金融市场:
- 股票买卖,价格下降,成交量下降,是很常见的;但是“需求量”,很可能已经随着交易者对于未来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所以不纯粹是由于收入效应导致的;
- 跌到负价格的石油价格呢?也是由于对于未来的展望,需求量早就变化了,并不是收入效应导致的。
PS:解读写的有点长,也许不是很清晰,随后再更新吧,就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