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8/07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朋友,向我所在的群体作请教:
︻
为什么生活有时候会给你很多希望,眼看离胜利只差临门一脚了,最后一步的时候却扑空呢?
有一种强烈的被愚弄的感觉,还不如一开始就完全没机会
给希望然后又失望,不如一开始就不给呀
︼
估計,这是一位很年轻的朋友。
基于他的提问,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
我误以为某个时分的生活给了我希望,其实并不是那个时分的生活给了我希望,而是我的误以为造成了我的错觉。
我基于我的坚定的信念,凭这信念,无论存在怎样的生活,我总能找到希望。这希望,就不再是生活给的,而是我自己给出的。
以上两种,一种是错觉,另一个是信念,两者都是我创造出来的。
生活,是中立的。它无非是我显示出我创造物的镜子而已。
︼
后续,这位提问者,并没有给我回应,把这个〝并没给我回应〞当作是对我反馈,喔!我知晓了,我并没有给到他…匹配于他当下所需的内容。所以,他的〝并没给我回应〞恰好是在指示我。被我发现到的指示,有几个:
一、我对他观察未透澈之前,便给出了必不匹配于他需要的意见,这种准备不充份的行为,坐实了我的草率,导致了我对他的草率。
二、我在没取得他基本信任之前,交浅而言深,这也是很不恰当的。而要怎样取得基本信任,得先考量缘份深浅度作为前提,之后才要去做的。这里头的次序性,不能躐等,不能不管不顾。
三、自以为是的热情,在别人不接受的当下,恰好可以检验〝自以为是〞的成份的比例大小。比例小的,就能客观地观察结果,在以不消减热情为前提下,还会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以及表现力。比例趋近于0,这则是很棒的熵减效应,好有以致得自确为是的热情。至于比例大的,不是觉得受挫,就是觉得别人有问题!?这当然就不好了,得借此机会警惕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