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堂网课里,把多年来的困惑解开了。
人往往会莫名其妙看着某类人、或者某几类特别不舒服,好像上辈子就有仇似的。
原来,每个人都有适应社会、凭本能生存下去的看家本事——人格策略。
比如,忍耐型人格策略的人,就是我们常见的“老好人”中的一种。他们凡事忍耐,害怕拒绝别人,但会拖延。会各种隐蔽的不配合。
再比如,吸引型人格策略的人,开心果一般,好像总是没有烦恼,好像总能找到吸引人们的乐子。原来,他们是为了掩盖早年不被关注的经历。想想也很悲凉。
还有一种采取扩张型策略的人,呈现的是无所不能、强大无比的样子,但是很害怕承认自己也有短板,也会无知。他们对脆弱的恐惧,超乎想象。
自我依赖性人格策略的人,认为只能靠自己,别人靠不住,将原本可以求助、协作的事情,都要自己扛了下来,实际上,他们从不敢相信任何人,内心是那么地孤独。
……
就不逐一罗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主要的策略,来自我保护。甚至会在不同情境里呈现不同的人格策略,或许就是常说的“变色龙”。
在人际关系里,当采用的人格策略恰好相反的时候,两个人就会感觉到更远的心理距离。反之亦然,用同一种人格策略的人,就会一见如故。
所以就有了那么多看着不顺眼的人,或者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的人。
正如“三观不同,不必强融”说的那样,这种理论可以作为我们人际交往的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