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回顾了货币几千年的演化史,从物物交换到专有货币再到纸币以及现在数字货币的产生,那么未来呢?
一、衍存梯度
自由学者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中提出,依据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从博物学的总体角度审视,宇宙之演化呈现如下图一系列物态递变的梯度。
从接近于太初“奇点”的存在方式的黑洞等暗物质、暗能量到原子、分子再到有机大分子、细胞最后到人类,体现的是从物理存在到化学存在,再到生物存在乃至“人物”存在,表达着宇宙存续演化进程的逐层弱化的趋势。其基本态势可以概括为:
a.相对量度递减。
b.相对时度递短。
c.衍存条件递繁。
d.存变速率递增。
f.“自在”存态递失。即越来越不能仅仅依据自身单调古早的存在本性而存在。
g.“自为”存态递强。即越来越需要依据自身活化机能的存在属性而存在。
以上图中位于最塔尖的人类来举例。从百万年的原始狩猎采集到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再到几百年的工业文明,以及现在不到百年的信息文明,人类的各个阶段时间越来越短,从风餐露宿、到洞穴文明,再到固定住所,从兽医皮草到各式服装、家具家电,我们生存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恰恰也是我们自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逐步下降的表达。我们出远门需要带上从内而外换洗衣物、鞋子,护肤品,包包,电子用品,因为需要使用这些繁复的产品,继而又生发出装载这些东西的工具和支持这些东西使用的如充电器等等。所有这些东西的出现仿佛是沿着某种既定的轨道自然而然地演变出来的,即存在之必然发生。
二、货币的衍存梯度
货币作为伴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物态,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上图的规律。
(一)从实物货币到现阶段的数字货币、电子货币,各种货币形态存在时间不断缩短。
大范围的物物交换虽然约有几千年,但是大概自人类出现以来,小规模、偶尔的物物交换是始终相伴而在的。以金属货币为主要代表的、以独立媒介的形式存在的货币存在几年后,就出现了纸币。从宋代首次出现纸币迄今也不足千年。现在普遍使用的银行卡等电子货币出现尚不足百年,数字货币已来势汹汹。
(二)越是早期的货币越稳定,越后衍的变化速度越快。
虽然出现了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但是物物交换直到今天依然管用,而且必将始终管用下去。比如在监狱里,香烟的便利性或许比纸币更有用。再比如,国内很多人出门已经基本不需要携带纸币,可你用纸币交易大概也不会有人很拒绝,同样的,从电子货币到数字货币的过渡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纯粹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
金银等金属货币依然有着保值价值,即使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数字货币也是如此,最早的比特币至今仍然存在且占有较高的比重。
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的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当人类初期如野生动物一般在也野外可以随意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时候,外界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很小,因此上至北极附近,下至南极附近均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但是反观现代人冬天没有地暖、厚外套,夏天没有空调就变得很煎熬,环境小小的扰动就能让人的不舒适感很强烈。
由于社会往往会从复杂性中受益,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尖端”的精密机制,社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但恰恰是这样,社会也变得更加脆弱和更易崩溃。
交易成本的下降、沟通的便捷、世界分工越来越细,不仅是人,连各种机器也开始加入到这个信息量、分化物越来越多的社会(分化即残化),用数字/电子货币就成为了统一各种形式的交流对象的一种方式,比如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物)与机器(物)等。原有的范式和架构在处理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在全球贸易不那么充分,全球分工与协作不那么细的情况下是适用的,所以现在需要有一个对人与人交易兑换的货币有一种补充。
(三)越是早期的货币越简单,越是后衍的货币越丰富而浮嚣飘摇。
即使是三五岁的孩子,不需要可以引导也可以发现通过交换玩具、以物换物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纸币时代,一般人更多的只能用到其中的交易支付功能、储存功能,偶尔用到融资功能,可是货币的形态早已因为融资引入的时空转移功能、投资引入的杠杆和风险转化功能,出现了各种有价值的交易品种、有价证券,他们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但是能把这些轻易搞清楚并灵活运用的,却只能是少部分人了。
再到数字货币时代,各种代币、token,虽然这些玩意儿是否属于货币尚待讨论,但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具有了一部分货币的属性,而它们的形式和变化却是非常快的,属性的演化也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个人要想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全部的交易币,几乎已经不现实了,而这些演变、分化和百花齐放的态势却是越来越眼花缭乱。
此外,从实物——纸币——数字,货币的存在形式从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变成了纸币这个完全完全依托于信用的虚拟概念,及至数字货币时代更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纯粹逻辑形式的符号。
(四)货币的演化史就是信息不断增加的过程。
从时间维度看,越后衍的货币形式存在时间越短,越动荡飘摇。前面的货币种类相对单一、全世界各地都通用,反观现在的货币不仅门类多,形式多,而且发行速度也越来越快。
比如现在已知的数字货币(含各类代币)种类自其诞生至今不足10年,在各交易所交易的品种已达上千种,这还不包括那些未交易的、退出交易的。其品种是那么的丰富,可看似一片繁荣大好的背后也反映着其用途和性质的界定也变得模糊而飘摇,其形式也在以更快的速度演变,其品种增加的速度将越来越超出人脑可以了解和处理的范畴。
三、“存在即合理,一切皆是求存”
一个阶段的主要货币和补充货币,是与其当时的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即能在决定了存在。万物演化可选路径有很多,最终呈现的路径恰好是深层机理的种子基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动物从自体繁殖为什么要变成异性繁殖?最初是为了增加多样性而增强对外界的适应力,可是这一分化过程伴随的是母体再也不能通过自己完成基因的传递与表达,雌性要找到雄性才能繁衍。
同样的,当现代人打破传统包办婚姻以后,看似人的婚姻选择更多更广了,一切皆有可能的背后却是走入婚姻的难度在增加,婚姻的稳定度和忠诚度也随之下降。
以数字货币为例,比特币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弥补原有货币交易系统中通过第三方交易存在的风险、法币超发带来的货币贬值等信用危机、降低转账交易费率等问题,但是随之人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比如交易确认周期较长、确认速度不够快、对资源消耗快等,于是有了以太坊等后续各种衍生产品。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结了一张网,发现其中漏洞很多,于是我们增加了网的密度,结果是漏洞不仅没有少,反而增多了。这种迭代的架构一旦形成了,后续的补丁、生发、演化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了。与人类文明过程中风餐露宿到高楼大厦、冰箱空调的本质没有太大区别。
再比如,货币的起源很简单,是为了实现物物交换,但是其后续的发展和对经济、生活、社会的影响就变得日益复杂和深远起来。远远脱离了最初的想象。有交换就有分工,有货币就有了物品的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受供需影响下的价格波动,有分工和货币就有了通过赚取货币来交换物资的需求,有波动就会影响趋利性的人根据收益调整物资分配的方向,有了储蓄,就有了放贷,于是有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随之又有了投资,有了投资又会加快、加剧对经济原本运行方式的扰动,使得货币对物品价格的反应更加容易失真。
可见货币的形式 作用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融合演进的。漫长的演化史与人类短短几十年的生命相比实在太短,以至于我们常常容易陷入当下普遍而不自觉的常态困境中,即受到当下时空的困顿和遮蔽。
四、未来猜想
未来的人类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密切,人与外界的感应需求越来越丰富,独立的个体依靠日渐丰富的社会协作大网而成为利益、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社会组织关系下数字货币恰好应运而生,货币之跨境、跨国、跨民族与地区、跨物种之交流与交易变得边界模糊而容易。想象一下比特币、以太坊等构成的全球数字货币算力基础;全球硬盘支撑下的ipfs等经济协议...万物互联时代就这样远远而来。
数字时代,呼唤数字货币、万物互联以及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沟通、联系、协作,当5G和人工智能与这些紧密结合的时刻,那么一切就准备好了。当那个时代来临的时候你是否也已经准备好了呢?关于这些演变与融合,以后的文章中再进行讨论和分析。
最后,引用软银董事长兼总裁的孙正义“数字资产会成为人类最大的资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