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24):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24):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作者: 左岸7102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10:32 被阅读0次

    前面讲了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言行思想,如何通过识别关系的语言,沟通彼此的角色信息。

    那么角色期待从何而来,角色是怎么完成分配的呢?

    为什么我们明明在扮演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角色,却仍然无法做出改变?

    这节课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思考角色的分配。这先要从关系的互补讲起。

    角色是系统逐渐生成的

    陈老师讲了心理咨询大师米纽庆的故事。

    有一天,米纽庆带太太和同事们去聚会。他看到太太和同事们谈笑风生,讲了很多有趣的笑话,这些笑话连米纽庆都没听过。他很惊奇,从来没有发现太太居然还有这种讲脱口秀的才能。

    从那以后,米纽庆反省,为什么他就没有发现太太这个特长呢?原因很简单,他太太在家里从来没有表现过这一面,她没有什么机会表现。

    很多年以来,太太支持他的事业,相夫教子,实际上埋没了自己的一些才能,为婚姻做出了一些牺牲。

    婚姻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在其中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让婚姻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才能让家庭运转下去。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婚姻是有牺牲的,这就是一种互补。

    正如婚姻一样,我们每个人总是属于某个系统的一部分。

    这个系统小到一个公司、家庭,大到整个社会。整个系统要运转起来,就需要不同的角色。这时就有人当了“面子”,有人当了“里子”,哪怕百般不情愿。

    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角色是系统运作时逐渐产生的,而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举个例子。家里很乱,儿子和丈夫都在玩,妻子呢?虽然下班很累了,但还要去收拾。妻子会觉得,是儿子和丈夫不收拾,所以她不得不收拾。可是,也正是因为她会去收拾,儿子和丈夫才会不想收拾的事。尽管在这件事上,妻子会有些怨气,但这就是妻子扮演的角色,这是三个人共同创造的一个现实。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面,妻子总是干活,心里会有怨气。为了寻求自我心理平衡, 她就会有很多的控制和抱怨,而这会让儿子变得反叛,丈夫变成疏离。这时候,他们更想不到为妻子做些什么了。

    而妻子呢,就会更加抱怨,自己的辛苦付出不但没有回报,儿子和老公还不理解。

    从个体的角度,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控制的妈妈,她心里有很多不安全感。可是从系统的角度看,无论是妈妈的劳累还是妈妈的抱怨,都是系统运行的结果。

    是这个系统,让妈妈承担了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又限制了她的行为。

    虽然身处系统中的 自己很痛苦,很想改变,但系统运作的需要,他实际上是身不由己的,自己也很难改变。这就是系统中关系的互补。

    什么叫关系的互补性呢?

    陈老师的老师在上课时,用来东方的阴阳哲学来帮助大家理解。

    她说: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是一个拼图,是他们彼此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来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这种互补性很像中国人说的阴阳,他们看起来彼此对立,但又是矛盾统一的。

    就像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识是:如果你说这世界上有什么是好的,你同时也确立了什么是不好的,你是什么是美的,那你也确立了什么是丑的。

    系统里所谓角色的好坏,都是相互造就的。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陈老师观察到了三种典型的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1 在家里或团队里,一个人变得 特别能干,而另外一些人会变得特别不能干。

    有一种爱,叫做“照顾得你不能生活自理”。这是一种玩笑话,在现实关系中,这也是真的。

    前段时间,陈老师遇到一个焦虑的妈妈,她希望能帮帮她的儿子。原来,她儿子一大学毕业,她就托人给孩子找了个工作,可儿子嫌工作地点太远,去了几天就不想去了,现在成天在家玩游戏。她担心儿子长时间这样就废了,于是就想尽办法替儿子找工作。

    这就是他们家长久的模式:妈妈总是操心儿子的事,久而久之,儿子就不操心了,哪怕是明显应该自己操心的事情。可是,妈妈和儿子都不喜欢这样的角色。

    在这个关系里,妈妈和儿子有一个共识:儿子没有什么能力,需要妈妈替他操心。

    陈老师跟这位妈妈说:“你去跟你儿子说,如果他需要你帮什么忙,你会尽力帮他。如果不说,那你就假设他不需要。”

    陈老师说:“这对你不容易,你要克制自己帮儿子的冲动,克制对儿子的担心。也只要这样,你才能把生活的主动权交给儿子。”

    那个妈妈听了陈老师的话,就跟儿子说了。过段时间,儿子就自己去找工作了。

    2 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陈老师的一位朋友原来在事业单位工作,单位不大,就五六个人。他的老板是一个焦虑的中年女性,控制欲很强,骂起人来毫不留情。而手下的员工,也都对她唯唯诺诺。这位朋友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觉得自己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行了,所以对单位的人际气氛也没太在意。谁知道到了单位以后,同事们好像都针对他似的,他做什么都会被挑剔,这让他产生很多自我怀疑。后来,他受不了,就离开了。离开以后,那个单位又招了新人,这个新人也是做什么都不对,过段时间,他也离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老板的焦虑,深深地影响这每一个员工。员工们不敢反抗老板,所以每当有新员工进来,他们也会把这种焦虑投射到新员工身上。这个新员工就成了系统焦虑的替罪羊。

    那个惹事的新员工离职以后,他们这个系统能很好的运作吗?那也不行,有可能,系统里原来的哪个员工会让大家看不惯,成为大家焦虑的发泄口。也有可能,这种强烈的焦虑,会最终指向老板,形成老板和员工的对抗。这时,系统会从新分配角色,来达到新的平衡。

    另一个来访者是高三学生,在准备高考的时候,忽然抑郁了。父母很着急,找到了陈老师这里。在咨询中,这个高三的学生更陈老师说:“如果不是我生病了,我就看不到已经分居的父母一起为了我奔波。为了看到他们在一起,我宁可自己病着。”这好像是在说,如果系统运作不灵了,孩子就会通过让自己生病,来让系统运作正常。这也是一种互补,一种无奈的互补。

    3 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角色的错乱。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中的某人承担了其他人该承担的角色,并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错误的角色和位置上。

    陈老师讲了一个他观摩的案例。儿子有多动症,爸妈都很着急,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咨询师看。在咨询室里,咨询师问爸妈发生了什么。爸爸开始指责妈妈,说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家里事情多,就让妈妈专职带孩子,谁知,妈妈还是没带好。而且现在还在只听妈妈的话,不听他的。妈妈就在旁边看着儿子不说话。可是,过了一会,儿子突然紧张了起来,他对妈妈说:“妈妈不哭,妈妈不哭。”并跑过去抱妈妈了。这时候,咨询师和爸爸才发现妈妈哭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却深刻揭示了这个家庭在角色上的互补性。

    爸爸一指责妈妈,妈妈就会伤心,儿子就会跑来安慰妈妈、保护妈妈。儿子来保护妈妈的时候,妈妈的情绪又深深地影响了儿子,让儿子的病情更重。儿子问题以加重,爸爸更加上火,更容易指责妈妈。本来,保护和安慰妈妈的,应该是爸爸,但现在却是儿子,角色错位的儿子,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身心受到进一步的重压,病情进一步加重,而这让关系他的父亲,更是焦虑。

    这种互动模式,固定了三个角色:指责者、安慰者和受害者,让三个人都无法动弹。

    这样不健康的关系互补要这么改变呢?

    系统的改变通常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爸爸需要重新靠近妈妈,妈妈得到安慰,心理恢复平静,就不会有更多的焦虑,也不会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这样,儿子的病情就会减轻,爸爸看到孩子好转,也许心情会好很多。

    在课程的最后,再重新思考一下,不健康的互补关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而互补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固定这些角色,抹杀了更多的可能性,这让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失去了改变和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在良性互补的关系中,值得恭喜。如果你在一段恶性的互补关系中,那你就需要换一种眼光重新看待这个关系。

    你要思考,为什么你会在这样的角色和位置?而你,是否一定要承担这个角色?

    关于怎么改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接下来的课程里,也还会讲到。在这里,陈老师只是想告诉大家:改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某一个行为,而你要意识到,从改变某一个行为开始,你就在重塑一个系统。

    当你有所改变的时候,这个系统会产生一定的混乱,你会感到很多阻力,但最终,这个系统会从混乱,重新达到平衡,一种有更多可能性、更多弹性的平衡,一种更有利于系统中每一个人发展的平衡。

    总结一下:课程从这个系统的视角,讲了关系的互补,以及三种常见的不健康互补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24):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s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