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个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以内容来划分的。
一阶段是评估,成员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期待。这时是在做一个团体导师和团体成员的一个匹配,目标达成的一致性。这和开始的前期评估不一样,导师为了了解成员的心理状况如何,会让成员介绍自己及来参加的目的是什么,期待获得什么等等,也可以主题引入,了解一下大家对这个主题的看法,然后通过看法来评估。再一次匹配,匹配好了才能减少后面不必要的误会,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二阶段是呈现,成员的心理状况借助媒介外显化。也是表达,是借助来表达,比如某个情景触动了,共鸣了,有代入感。
三阶段是表达,成员的内心表达。主动的来表达,没有媒介,在温暖的场里,主动想要表达了。
呈现和表达是可以相互之间转换的,比如通过石头这个载体这个媒介来呈现,呈现完了后然后给石头写一封信,这又是在表达。表达的过程中开始转换。
四阶段是转换,成员的态度认知改变。也就是个人思想上的认知上的转化,也就是教育的功能。狭义的教育是从评估直接就转换,不给人呈现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也不给人抒发的机会,也不给人宣泄的机会,一上来就开始洗脑,说教,一开始就想让人思想上作出改变,认知上作出调整,这是不科学的,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才能达到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阶段是整合,成员的心理系统协调。心理系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心理问题,就是从紊乱到正常,认知一点点改变,累积起来之后,才可以整合了,走三步,退两步,这是心理成长的规律,从小变到大变,然后就到了最后的阶段。
六阶段是康复,成员以全新的积极的面貌在团体中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