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转动命运车轮的书

转动命运车轮的书

作者: chinesepoet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14:30 被阅读31次

每个人年轻时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大事件,因为只有在15岁时意识或尝试过的事情,才会在将来某一天成为我们精神兴奋点的所在。——本雅明《单行道》

转动命运车轮的书

杨赢

  杨赢,1982年生。南京燕子矶中学语文教师,网名chinesepoet,自号鸵斋困囚。爱读书与旅行,喜买书,也好散书。自建阅览室,从个人藏书中拿出1000余本,与诸生分享。为人读书,以“有趣”、“自由”、“闲适”为宗旨。

一个人年轻时候读过的书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所读过的书籍,都从不同方面塑造了我的人格和我的精神世界。从中挑选十本,无疑是痛苦的事情。而且回忆会骗人,它会将自己伪装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因此我的回忆必定掺杂了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误解和修饰——这样的回忆其实是确定今日之我为谁,我何以成为今日之我。而我能回忆起来的,首先竟都是高中时代读过的书籍。

推开世界大门的书籍

高一时,语文老师让我们买《古文观止》,我顺便买了一套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

很遗憾,这套《中国文学史》我并没有认认真真全部读完,我大概只读了一半。当时的语文教学大多还停留在阶级论的那一套上,对语文的生吞活剥令人生厌。这本书一反常规,从人性、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编写文学史。它强调文学发展的过程是与人性发展的过程同步的,作品越能体现人类本性,也就越能与读者的感情相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从人的角度来阐释文学的作品。这套书让我从历史和人性两个维度去观照文学。这本书我高一一直抱着不放,正好数学给了我沉重的打击,我把学习数学的精力和时间全都花在了读这本书上。

阅读文学史,使我的视野拓宽了很多,自此之后我便有意识地按照文学史上的讲述去买书,《诗经》、《离骚》、《老子》、《庄子》等等,买了一大堆。(虽然都没有完全读完)而且我自此对文学史开始感兴趣,除了中国文学史,也开始在图书馆里翻看外国文学史,照着文学史的脉络去读书。而这本《中国文学史》也使我确立了要报中文系的念头。

本来我可能会沿着文学这条道路走到黑。幸好,我读到了赵鑫珊先生的散文集。我对赵鑫珊先生有印象,是因为高中的推荐书单上已经有了他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但当时的市面上见不到,我便借了他的散文选来读。我读了这本书后,屡屡有后悔念文科的感觉。我自幼对科学科幻感兴趣,如果不是因为初高中对经典文学的阅读使我过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如果我早一点读到这本书,我也许会选择理科,从而将文学作为自己终生的爱好。他的书三个关键词概括便是:科学、艺术、哲学。他说人生就像一个磨盘,底盘是科学,上盘是艺术,中轴是哲学。这本书将我以前所读的东西一下子打通了。在古典音乐方面,我也很喜欢辛丰年的书籍,之前读过很多古典音乐的书籍。但是赵鑫珊的书将音乐和文学、音乐和物理、音乐和数学、音乐和哲学联系起来。从此我的阅读不仅仅限于文学和音乐:我开始大量阅读物理学方面的书,从此不再局限于文科的身份。虽然物理学的专业书籍我看不懂,但是我把能找到的物理学史和相关科普作品。哪怕到了高三和大学,也经常自学一些理科的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影响恐怕还在于唤醒了我对于哲学的兴趣。我开始有意识地购买哲学类的书籍,当时买了很多商务印书馆橘黄色书脊的哲学类书籍。我开始阅读尼采和康德、黑格尔。这三个人之中,只有尼采的书我读得比较多,高中时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和《悲剧的诞生》。后两个只记得只言片语。他们的书到现在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但是我对哲学的兴趣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乃至于延伸去读了很多哲学史。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的展览,他们凭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我当时把它抄在了摘抄本上,一直为之激动不已。这句话鼓励我不断地去阅读哲学书籍。

这本书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我重新对数学稍微有了一些兴趣。

越来越广泛的的阅读兴趣带来一个副作用,高三的我不太甘心在应试上花太多的时间,而是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但是所阅读的书还是离社会生活比较远的书。高三时候,我上铺的兄弟借了我一本书,胡平先生的《禅机》,这本书是对反右进行历史分析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肌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前阅读的书籍大都是浮光掠影的描述,很少有这么深入的阐述。它告诉我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当下,而是有其深刻的渊源。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多年被错误历史教育的头脑终于被撬开一丝疑惑的缝隙。我开始关注历史的真相。这本书导致我有段时间特别想报历史系,在大学究竟是报中文还是历史之间徘徊了很久。最终,我还是把中文放在了第一志愿,历史放在了第二志愿。这本书补充了我对现当代了解的不足。里面受迫害的作家和艺术家名单,吊诡地成为了之后读书的一个导引。从这本书开始我开始大量阅读历史政治类的书籍,除了重新回去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大量阅读当时出现的自由主义的作品,如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徐友渔的《自由的言说》、秦晖的《问题与主义》等。这些书籍,都是我在当时高中的图书馆找到的。在之后的阅读中,我基本就是根据书中所提到的人和书去找书读,一步一步地读下去。

与信仰、灵魂、人生有关的书籍

文学、音乐、哲学、科学、历史、政治,这成为我之后读书的几个基本方向。高考失败,但是专业还是幸运地上到了中文系。但是大学的读书状态,其实不如高中,大学除了上学,一半是在上网打游戏,另一半才是读书。到了大学,我继续沿着高中时的路往下走,借由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书籍,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哲人的书籍来读。在大学,我读书已经养成了喜欢的书会痛快读完,不喜欢的书连读也不读的习惯。读书没有什么定性,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买的多而读的少。很多书可能读了一半又去读另一本,读了许多半截子的书。经常是暑假带着一箱子书回去,又原样不动地带了回来。说实话,就这样,读的书也不算太少,但是这些书籍也只是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在精神和灵魂上真正触动我,让我寝食难安的书,很少。

大学开始纠结于人生意义等终极问题,这是哲学读多了的后遗症。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我读了一本柳鸣九先生编选的《萨特研究》,开始接触萨特。他的那一句“存在先于本质”打动了我。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要靠自己的行动确立自身的意义,获得自身的自由。我不喜欢《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却为《苍蝇》中俄瑞斯忒斯的自由选择迷醉。他可以选择成为奥林匹斯的神祇,却选择了复仇并承受复仇神的苍蝇。他用他的选择成就了自己的自由。多年后,当我读到加缪的《反抗者》时,我才明白,这就是反抗者。因为反抗,所以自由。我发现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存在主义的气质:《野草》、《卡拉马佐夫兄弟》、《务虚笔记》,还有《西西弗的神话》。

《野草》的阅读其实从高三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时代。我被鲁迅《野草》中阴冷虚无却又充满生命狂热的文字迷住,鲁迅的这种精神气质正好慰藉了青年时期孤独的我。我抄了很多,背了很多,乃至有段时间为文动笔都不自觉地带有《野草》的风格。因为喜爱《野草》,为了理解,我读了大量研究鲁迅的书籍,如汪晖的《反抗绝望》、钱理群的《拒绝遗忘》等等。我沉醉于鲁迅“绝望的叫战”和“横站”的姿态中,这给了我内心反抗的力量。我虽然是一个胆怯的人,但是经由鲁迅的洗礼,变得在内心中不大会被别人改变,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至今反复再三阅读的书籍。这部近一百万字的小说我是一口气看完的。而在后来的岁月中反复阅读,甚至在去年开始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书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宗教信仰的纠结,使我带着一种“恐惧和战栗”的心情去阅读。我对书中念念不忘的就是它对“个”的关注,对个体命运的关心。伊凡说:“我不愿接受最高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价值还抵不上一个受苦孩子的眼泪……所以抵不上,就因为他的眼泪无法补偿。……和谐被估价得太高了,我了不起这样多的钱来购买入场券……”不能为了合理性牺牲无辜的孩子,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在为了各种合理性牺牲孩子。

读书为何?买书为何?教书为何?

工作甫始,我便陷入集中营式的教学模式中,陷身课海和题海之中。但是我一直对之非常抵触。大量的教学使得我无法专心读书,这个时期一有时间就往外跑或者打游戏。所幸还保有了逛书店的习惯,不知不觉买了很多书。我记得我拎着一大堆书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当时年轻的心满以为会获得几句赞誉,但是别人看我拎书和拎一捆咸肉没什么区别,我就知道,读书终究是自己的事,学校可能不是一个能让人读书的地方。作为一个新教师,多方面的经验欠缺,需要的是迅速接受新知,适应教职。但是我却适应得很勉强。有人和我说对学生就应该严厉,当时的班主任还劝我买一本课外辅导资料带着学生一起做……我却始终保持着怀疑。我不喜欢讲课文,也不喜欢看教参,我总喜欢跳出课文讲很多其他的东西。我对学校遇见的现象总是抱有一种怀疑的眼光,因为别人告诉我的和我自己的认识到的似乎不是一回事。但是这时候我还不是很敢相信自己。所幸教书没多久就读到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我原来知道了,我当学生的时候没有体会和反思过的,学校中居然存在着这么多反人性反常识的现象,而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其实书中的许多细节已经遗忘,但是书名《不跪着教书》却一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我一直努力地反抗我所能反抗的不合理,努力地站着教书。哪怕是没有办法跪下了,也不能顺势一跪到底。我告诉自己,不要拿我没有办法作为自己的借口。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个时期最能安慰我魂灵的书籍便是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我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抄了一首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林中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首诗和这部小说的宗旨最为接近,人生本就是一个不能回头的路程,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择承担自己的道路。人因选择而自由,因承担而自由。我选择了“务虚”的道路,不去做一个“务实”的人,我接受自己的命运。“要是你站在她的終點看這個生命的軌跡,你就能看見一條命定之途。所有的生命都一樣,所有的人都一樣——我們都是這樣。”“虛無從世界為我準備的那個罔結上開始消散,世界從虛無由之消散的那個網結上開始拓展,拓展出我的盼望,或者隨我的盼望拓展……”我把这部小说读了有10遍之多,甚至还要把它抄一遍。(到现在才抄了一小半)我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了一些精神的寄托,我时常纠结信仰的问题,他却告诉我:“不管我們信仰什麽,都是我們精神的描述和引導。”

我对学校发生的一切有疑问,这时候才有意识地去读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但大都不能令我满意,或是因为我的惫懒,没有读得下去。后来我重读福柯的《规训与惩戒》,才恍然有所领悟。福柯在这本书中将监狱、学校、工厂、军队和医院并举,探讨“现行科学——法律综合体的谱系……惩罚权利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贯穿在这一切背后的是“权力”。“在学校、兵营、医院和工厂的环境中,这种细致的规则、挑剔的检查、对生活和人生的吹毛求疵的监督,很快将会产生一种世俗化的内容,一种关于这种神秘的无穷小和无穷大计算的经济或技术的合理性。”我们的纪律、我们的考试,我们的检查,无不是这种“经济或技术的合理性”,它们经由纪律增加功利,使人体在“变得更有用时更顺从,或因更顺从变得更有用”。当我查阅《说文解释》“校”字的本意时,“校,木囚也”,原来中西方的学校竟有如此悲哀的相通之处。如今学校无处不在的严密控制,细致的规范,无不是这种“规训”的变体,自有其理论来源。学生在其中变成了工具,没有了自由,也无法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于是,我因为被束缚,产生了对自由的渴望,对自由主义的教育观产生了莫大的兴趣,连带着读了很多自由主义教育的作品,如列奥·施特劳斯的《古今自由主义》,一直被误读的陶行知等。

我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我只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室。我带着学生自由地学习(当然骨子里的暴虐使得我经常为违背自由的原则)。我实际上就是按照我当年学习的方式来教我的学生。我希望他们读书,不要做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要身在沟底,心向光明。我把读书当做我们共同救赎的道路,但是一直做得不大好。学生被各门功课压得难以喘息,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他们读书,学校也不鼓励读书。我虽然想带着学生读书,却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嘴上说说,或者有限地给学生列一些书单而已。大概2012年前后,我读到了一套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文雅的疯狂”丛书,其中有一本《永恒的图书馆》点醒了我。“本书中,无数的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人凭着‘坚忍’与‘刚毅’,在保存书籍文化的传承上成就了不朽的业绩。”书中人们为了传承文化做出的努力令我感佩,我突然意识到了图书馆的巨大意义,尤其是私人图书馆的意义。在公共图书馆远而难及时,私人图书馆就成了一方地域宝贵的资源。书中钢铁大亨卡耐基就念念不忘他幼年时期他期待周日到邻居私人图书馆阅读的经历。我恍然大悟,要学生读书,没有书怎么行?于是,我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了500本,放在学校的一个小教室,自己建立了一个阅览室,带着自己的学生阅读。后来书籍增加到千余本,即使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我也欢迎他们一起来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形成了自己带领学生读书的宗旨和原则,就是:有趣、自由和闲适。

回顾我自己所受的教育,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变化产生在中学。我原本的志向是做一个大学老师,但是阴差阳错没有做成。如今,我很感念命运对我的安排。中学蕴含着许多未来的可能性,阅读尤其是重中之重。在教育上,我一直牢牢记得大学临毕业时现代文学郭建军老师说的一句话:“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问题是,要指给他们一条河。”。当年我的老师让我们买《古文观止》,一句话“去先锋书店”,给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教师不是教科书知识贩卖员,他身上有着更大的使命。他是人类文化摆渡者,他要做的是将学生经由教科书摆渡到人类最伟大的文化中去。

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尽可能多的天地供其选择;教师要尽自己最大的限度向学生揭示真相,驱散思想的迷雾;教师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学生自由……一个人年轻时期读过的书、听过的话、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而教师就应该在关键处给予孩子这些,将之引到更广阔的人生和精神世界之中去。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赵鑫珊散文精选》,赵鑫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禅机》,胡平著,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萨特研究》,柳鸣九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不跪着教书》,吴非著,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版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规训与惩戒》,【法】福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永恒的图书馆》,【美】巴斯贝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文章

  • 转动命运车轮的书

    每个人年轻时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大事件,因为只有在15岁时意识或尝试过的事情,才...

  • 晴霜暮雪(第16章 暮雪之伤)

    “历史永远不能倒流, 命运的车轮永远都在向前转动。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亦然, 相遇、离散皆是定数。”

  • 不愿停止转动的车轮

    今天,在宾馆里待了一上午。 下午和段等5人约着去哈密市里逛了一圈。 不知道要去哪儿,就这样上了11路公交车。 最终...

  • 塔罗少女和她的十二神将(07)

    07 命运之轮,一张充满不定因素的牌。 命运的车轮不断转动,无论是正位还是逆位,都会有新的际遇,只是好坏之分而已。...

  • 命运的车轮...

    最惨的也就是现在了。 临行北京前对未来的磨刀霍霍,到现在心累的要死,仅仅一个月。 无论在哪都是苟且,但当时前20年...

  • 《褚时健传》读书笔记(4)

    第一篇:早年的故事(1) 瓦尔特•本雅明说,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

  • 褚时健,一代传奇已落幕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亲手转动过命运的车轮,从这车轮里迟早都会转出一生中的大事件。 褚时健,一代传奇已落幕 2018年...

  • 从优秀到卓越(七)

    “革命意味着转动车轮”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无疑也是一场转动的车轮革命。书中运用“飞轮”二...

  • 我看到一个车轮 转动的像个球 我做一个车轮 转动的像个圆 我仰天高歌时 故乡就在脚下 我默默哭泣时 故乡却在远方 ...

  • 命运之车轮

    若用半个小时来发散思维,能去到什么程度?很想说半个小时,对于我,远远不够,但我想试下。 近天,附近发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转动命运车轮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ac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