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5-17

2020-05-17

作者: 高高日出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23:57 被阅读0次

 (四)第三章:行为上瘾的生物学机制

一、理论摘要和感悟

有一种现代病,2/3的成年人都受它影响。它的症状包括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肾脏疾病、食欲不振、体重控制困难、免疫功能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疼痛敏感性提高、反应变慢、情绪波动、大脑机能受抑制、抑郁症、肥胖症、糖尿病,外加某些类型的癌症。这种现代病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它随着智能电话、电子阅读器和其他发光装置的出现而越发严重。

睡眠不足与行为上瘾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它是长期过度投入带来的后果。

伙计们,这就是关键——不要在床边给手机充电。

这些电子设备散发出来的幽兰光芒。数千年来,只有白天才会有蓝光,蓝光进入你眼睛后面,松果体停止产生褪黑素,你的身体开始为白天做准备。如果人们上床之前使用iPad,产生的褪黑素会减少,睡眠质量更糟糕,感觉更疲倦。

【关键词:睡眠不足】

【感悟:睡眠不足这件事已经困扰我30多年了,近年来的原因之一肯定有电子产品跑不脱,今天就开始,不把手机放在床头。】

1、游戏上瘾的大脑模式与吸毒相同:

人类大脑针对不同的体验表现出了不同的活动模式。“毒品和上瘾行为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脑奖励中心。“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毒品一样。“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毒品一样。”海洛因和可卡因在短期而言更危险的地方在于,它们比行为更强烈地刺激着奖励中心。

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脑深处的若干区域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经贯穿整个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吸附,反过来产生强烈的快感。

上瘾让人太愉悦了,大脑做了两件事:首先,它产生较少的多巴胺应对快感的洪流;接着,当快感的来源消失,面对如今产生的多巴胺远少于过去的事实,它会挣扎着对付。只要瘾君子继续拼命去获取上瘾源,这样的循环就会持续下去,每一轮刺激过后,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也越来越少。

【关键词:多巴胺】

【感悟:又见多巴胺,快乐之源,记得在陆初杰老师的分享会上,他问快乐是什么,我当时正在看“生物心理学”的书,差点脱口而出:“是多巴胺”。】

2、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痛苦:

面对任何愉悦事件,大脑的应对方式都基本相同,故此,上瘾必定还有另一个重要成分,这一缺失的成分是多巴胺增多时周围的环境。如果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痛苦而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它们是不会使人上瘾的。

人类有着专门的养育和关爱系统,这些系统推动我们不顾消极后果,继续坚持下去,

“旨在开展这类行为的系统,就是上瘾的模板。一旦这一系统搭配错误,你就上瘾了。”萨拉维茨所指的系统,每一种都是本能生存行为的集合,比如照顾孩子、寻找爱侣的冲动。这种让我们面对艰难险阻也坚持下去的本能,同样推动着狂热和破坏性的上瘾行为。

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你变成瘾君子。“疼痛患者不可能被医生‘弄上瘾’,”他说,“要上瘾,你必须反复服用药物缓解情绪,直到感觉没了它就活不了似的……只有当你开始因为想需要解决疼痛之外的问题而摄入药物,这种情形才会出现。除非大脑得知药物对你的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否则就不可能成瘾。”上瘾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反应;它是你对相关身体体验的心理反应。

“人们是可以行为上瘾的,就连爱情的体验也一样。上瘾实际上是关于人与体验的关系。”

人刚成年的时候上瘾风险最高。如果人在青春期不曾上瘾,在后面的人生里上瘾的概率是极小的。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人生的这一时期,年轻人遭遇了大量自己力有不及、无法应对的责任的碰撞。到25岁上下,很多人都掌握了青春期缺乏的应对技巧,建立起了相应的社会网络。“所以,等你熬过青春期的大战,也就发展出了一定程度的顺应能力。上瘾是一种受了误导的爱。这种爱是痴迷之爱,而非情感上的支持。

【关键词:多巴胺增多时周围的环境、身体体验的心理反应、青春期】

【感悟:环境往往会带给人深远的记忆,如果恰时又有强烈的身体体验,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在平时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如什么仪式感、环境营造、制造体验等等。青春期对人的影响是真的大,再次加深了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重视,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经营好家庭气氛,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能够依托信赖的环境。】

3、任何体验都可能导致上瘾

我们对所爱之人产生的非常健康的依恋,同样可能具有破坏性。这种依恋可以指向一瓶伏特加、一针海洛因,或是在赌场耗掉的一个晚上。它们是假冒货,因为就像社会支持能缓和艰难一样,它们能抚慰心理不适,但过不了多久,漫长的痛苦就会取代短期愉悦。爱的能力是数千年进化带来的结果。它让人小心翼翼地抚养后代,把基因散布到下一代,可它也同样容易上瘾。破坏性是上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瘾的定义很多,但最广义的定义又走得太远,把一些事关健康的、事关生存基本的行为都包括在内了。

生活就是一连串的上瘾,没有它们,我们会死。

皮尔和布罗德斯基问:“我们能否对赌博、购物、锻炼、性或爱情上瘾,一如对酒精和毒品上瘾那样呢?”他们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人参与足够多的任何活动、参与或感觉,都可以上瘾……必须要从上瘾带给人的整体体验……以及它们怎样融入了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和需求这个角度来理解‘上瘾’一词。

他反对禁欲,反对“匿名戒酒会”,他一次又一次地写道,上瘾不是病。相反,上瘾是未能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和一组短期内可安抚该需求(但长期而言有害)的行为相结合的。皮尔经常很激动,爱挑衅,但他的中心思想始终没变:只要能缓解心理困扰,任何体验都可能会上瘾。

【关键词:缓解心理困扰,任何体验】

【感悟:这点我是相信的,现在社会相比较而言是包容的,允许个人差异的追求,因此常看到关于一些匪夷所思的癖好的信息,如什么收集内裤、爆饮爆食、偷窥、习惯性盗窃等,这些肯定是心理层面的事儿,这些行为的背后是需要缓解的心理困扰。】

4、帕金森病患者的上瘾行为:这些人知道自己行为异常,却感觉非这么做不可。他们中有些人受强烈的病理性好奇心驱使,另一些人则发现重复行为具有舒缓作用。

5、上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上瘾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渴望远比喜欢更难于打败。“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对渴望看得比喜欢更重。”贝里奇说,“渴望更生猛、更强烈、更宽泛、更有力。从解剖学上看,喜欢微小而脆弱——它很容易遭到破坏,仅占大脑极小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要扰乱强烈的渴望感不容易。一旦人们渴望毒品,就几乎变成了永久性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至少要持续一年,甚至持续终生。

哪怕你已经痛恨毒品毁了你的生活,你的大脑仍然渴望毒品。它记得毒品过去是用来宽抚心理需求的,故此这种渴望保留了下来。行为上瘾也是一样:就算讨厌Facebook或Instagram耗费了太多时间,可你仍然想频繁地上这些网站,就像从前它们还让你感到开心的时候一样。

哪怕你已经痛恨毒品毁了你的生活,你的大脑仍然渴望毒品。它记得毒品过去是用来宽抚心理需求的,故此这种渴望保留了下来。行为上瘾也是一样:就算讨厌Facebook或Instagram耗费了太多时间,可你仍然想频繁地上这些网站,就像从前它们还让你感到开心的时候一样。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手法也有同样的效果:冷漠的恋人不怎么讨人喜欢,但人们就是更想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总觉得情感上不合拍的伴侣更诱人。

喜欢和渴望大多数时候是重叠的,这掩盖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往往渴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喜欢自己渴望的东西,这是因为大多数愉快的。

贝里奇指出,虽然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但喜欢和渴望在上瘾过程中走的是不同路径。深度上瘾毫无乐趣可言,这也就是说,瘾君子渴望“嗨”上一回,但并不喜欢这一体验。斯坦顿·皮尔喜欢把上瘾比喻成受了误导的爱,爱上错误的人,就是“渴望但不喜欢”的经典例子。

上瘾的动力不是药物或行为,而是长久以来学习到的观念:行为或药物保护瘾君子们不受心理困扰。有关上瘾的真相,挑战了我们的许多直觉。它不是身体不求回报地爱上了危险毒品,而是思想学会了把药物或行为与心理疼痛的缓解挂上钩。实际上,上瘾和爱无关;肯特·贝里奇指出,所有的瘾君子都渴望那种让自己上了瘾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喜欢它

哪怕吸引力减弱,瘾头仍然存在:快感早就没有了,可他们打游戏的渴望、疯狂整理的渴望、给自己来上一剂药的渴望,却一点儿也没减少。

【关键词:重复行为具有舒缓作用,喜欢、渴望】

【感悟:区别喜欢和渴望真的是需要即刻进行,再后应该反视自己的渴望,它是自己的什么观念。有时明明已经没有快感,如熬夜玩手机、机械重复又痛苦的玩游戏刷怪,却无法停下来,只因心中有种渴望,不看视它,会总是被它控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cy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