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凡是家有男孩的家庭,似乎都要承受更大一点的压力,面对更多一点焦虑。比如看到孩子时常发呆,就担心是不是专注意力太差?孩子就是不喜欢读书,现在已经长大了,还有什么办法补救吗?如何与青春期男孩沟通对话?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当孩子面对失败时,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如果你也被这些问题困扰过,那么推荐你一定要看看这本《读懂男孩》。
它的作者是日本的脑科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感性分析师黑川伊保子。日本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在子女教育理念上是非常相似的。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作者秉持着培养“令妈妈也着迷的男孩”的观点,以脑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和培养男孩共情能力为依据,将她的育儿方法和理念传达给读者,非常有借鉴意义。
一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我们可能会认为,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天生是不同的。我们所看到的女孩,在是语言、认知和逻辑等方面确实比同龄的男孩表现要更好。
但从脑科学角度上来看,男女大脑的构造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男女大脑在第.一时间使用的神经信号模式不同。男性拥有的是“空间认知优先型”,他们会优先关注远处,比如估计空间距离,认知事物结构等。
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的某些行为了,而且我们更应该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某些表现。
比如我们要接受男孩在玩耍时房间乱糟糟的,因为他们喜欢在脑子里估量距离,确认物体后再先玩耍,他们也喜欢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和结构,这是他们以空间认知为优先的大脑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游戏空间,就好像孩子专属的“基地”和“工作室”一样,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空间感得以尽情地发挥,让男孩拥有稳定的情绪和持续的专注力。
由于男孩更加关注对于远处事物的感知,那么近处的事情就会交给妈妈,所以大多数男孩小的时候都与会妈妈关系建立起稳定而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们会以妈妈为“原.点”向外探索,自行调节距离与安.全感之间的平衡,只要原.点不动摇,他们就可以凭借专注力和好奇心去探索外部世界。作为妈妈要给孩子充分的爱与呵护,理解和包容,接纳与肯定,就可以让孩子更从容地探索和面对世界。
二
其次,作者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大脑发育的知识,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8岁是大脑容量发育的临界期,掌管孩子感觉和语言的脑功能区会在这个时候完全发育。而13-15岁是孩子的大脑从幼儿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他们经常会感到困倦,让要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而小脑对孩子的运动能力和理科学习能力的发展很重要,对语言学习和沟通能力也有影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多让孩子去玩一些如攀爬、滑梯等具有高低差的设施,充分刺.激小脑的发育。
在8岁前孩子的大脑需要经常消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就会出现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他会时常发呆,这个时候不要斥责孩子,或觉得他们在分心,其实他们的大脑里正在风起云涌地整合信息。
三
再次,这本书十分打动我的地方是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所采用的方法,大大缓.解了很多家长的育儿焦虑。
作者的儿子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但是她并没有要求孩子成为“精英”,而是将“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令妈妈着迷的好男人”作为目标。在学习上她从不过分要求,而是希望孩子具有思维的表达能力,能勇敢面对困难,能以淡然优雅的态度感受艺术,享受生活。
或许你会觉得这在中国很难实行或是基本不可能,但是其实孩子只要具备了这些能力,学习自然就不是问题了。那么如何让孩子具有这些能力呢?这其实是在日常的教养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完成的,以下这些方法值得借鉴。
1.想让男孩从小爱上阅读,那么家长就要在孩子可以独.立阅读之前每天给孩子读绘本,并创造出一个可以享受阅读,大家都爱阅读的环境。
2.尽量避免对孩子使用命令的语气,而是经常找他们商量,问问他们:你怎么想?让他们更有胜任感和价值感,更加勇敢和坚强。
3.即使家里有多个子女,也要保证和男孩有一对一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让他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感觉自己是同样被重视的。
4.当男孩遭遇失败时,不要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是问:怎么了?并对他说:要是我能帮上你的忙就好了,同时接受他的坏情绪,成为他的聆听者。
5.不要强迫男孩去学习一项才艺,而是去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到底什么能激发他的兴趣。
结语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相当实用“男孩使用手册”,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所阐述的教育方法既有科学依据,又十分具有可操作性。作者在书中写道:育儿是一场探索,就像坐上一列永.不回头的火车。而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搭建这条轨道的路基,相信有了这个指引,可以让我们在教育男孩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