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会观后感
金秋时节,我们一群语文人浩浩荡荡奔赴愚公故里——济源,开启了一场语文盛宴。九节语文课精彩纷呈,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再有专家点评,更觉香气怡人。重温花香,现采拾花蜜如下。
九节语文课呈现三种课型——名著阅读课,活动探究课和写作课,这是让语文人头疼抓狂的课型,堪称语文界的“三大难”。可是做课老师却见招拆招,让人茅塞顿开。
一、名著阅读课
四节课共涉及两种课型,两节导读激趣课和两节中期推进课。名著阅读课该怎么上?这四节课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有线索。
四节课都巧妙的设计了一条贯穿于课堂始终的线索。如果说《〈水浒传〉阅读交流课——在思辨中阅读》体现的是一个“高”字的话,那么悟空的眼泪、宋江的酒局以及用几个地点串起简爱的一生,就体现了一个“巧”字。这条线索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抓手,也是教师攻克名著教学难题的突破点,提纲契领,有种“拨开迷雾见青天”的感觉。
有梯度
这个梯度不仅体现在活动任务的设计上,由易到难,更体现学生的思维层级上,思考——思维——思辨,这在《〈水浒传〉阅读交流课——在思辨中阅读》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名著阅读是很好的载体,值得每个老师深思。
有策略。
名著阅读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沦为空谈,更多的是老师的一句“自己读吧”,或是借用一个PPT复制一下,就算完事,可这几个老师的课堂却实实实实在在的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如《宋江——〈水浒传〉阅读交流》课中,老师每进行一个活动,就会小结出阅读方法:抓目录、理情节;抓关键,析形象;用思辨、评人物。再如《〈西游记〉的跳读和精读》,不仅让学生在课本上感知跳读和精读,还在具体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
总之四节名著课,不仅有“好看的皮囊”,更有“高贵的灵魂”,实在而高效。
写作课
两节写作课,分别是《写出人物的特点》和《学会记事》。两节课共同特点是:
定位准。
这两个单元写作训练是在统编教材序列化作文中写人记事的起点课,还是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衔接课。很多写人记事的知识,小学已讲过,讲浅了不行;写人记事之下,可以展开n个单元训练点,讲深了也不行。怎么把握好这个点,就要求老师对统编教材序列化作文教学有全局的把控,只有这样才会对单元的训练点有准确的定位,我想这也是循环教学的意义所在吧。
2.支架活。
写作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可是提供什么支架,什么时候提供支架,怎么提供支架是每个老师应思考的问题。小豆老师的一番有趣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可以抓关键点写人物;刘华强老师更是巧妙的把支架写在了书信中,不仅让学生学,更让学用,别具匠心。
活动探究课
三节课均来自九上诗歌单元的活动探究课,分别是《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意象奇妙游》和《流淌在岁月里的乡愁》。这三节课均指向活动探究的任务一——鉴赏诗歌,并且均是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诗歌。虽然也是亮点频出,但我更想看到的是,活动探究课完整的教学流程呈现,不免有些遗憾。
但遗憾是课堂的常态,没有完美,哪来遗憾?或许遗憾是完美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吧。正是我们语文人以扣石啃壤的愚公精神深耕课堂,才会给我们留下遗憾的思索。或许这也是举办地点定在济源的另一个启示吧——叩石垦壤当愚公,深耕细作研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