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沩山警策》复讲第一课

《沩山警策》复讲第一课

作者: 荷荷花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6:41 被阅读0次

    许海燕整理0382018.10.21

    《沩山警策》复讲第一课

    一、禅师介绍 2

    1.沩山灵佑禅师 2

    A.沩山 2

    B. 灵佑,禅师法名 2

    C.大圆,皇帝所赐谥号 2

    2.百丈怀海禅师 2

    二、沩仰宗的传承 2

    禅宗“一花开五叶” 2

    三、灵佑禅师为何会到沩山? 3

    1.拨火因缘 3

    Ps:广钦老和尚 3

    PS:如虫御木(教材后半部) 4

    2.开悟后当典座 4

    PS:寺庙职务 4

    3.饭头出祖师 5

    A.司马头陀观相 5

    B.百丈禅师问净瓶名 5

    四、开发沩山 5

    1.头七年,吃山果维持生活 5

    A.猿猴献果 5

    B.百兽四散 5

    2.懒安禅师助其开山 5

    3.建成大丛林 5

    五、写警策文 5

    1.原因 5

    2.流传 5

    3.释意 5

    4.意义 5

    六、注释者:会性法师 6

    一、禅师介绍

        1.沩山灵佑禅师

        A.沩山

        B. 灵佑,禅师法名

        C.大圆,皇帝所赐谥号

    沩山灵佑(771年~853年),唐代高僧。沩仰宗初祖。福州长溪[唐长安二年(702年),从连江县析出原长溪县地,复设长溪县,治所在今霞浦,长溪县隶属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泉州为福州,长溪县属福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福州为长乐郡,长溪县属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长乐郡为福州,长溪县属福州。]人,俗姓赵。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大戒[“受”是个动词,指“接受,受持”。具足戒是佛教中最正式的戒律,指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当一个沙弥(沙弥尼)到20岁以后,就可以从传戒的“戒和尚,教授师父,羯磨师父”那里接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成为一个正式的出家人。这是一个沙弥(沙弥尼)成为正式出家人的过程,所以是一种“具足戒律”的表现,称为具足戒]。23岁,对参禅有宿根,亲近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在百丈禅师身边起码有十七八年,将近20年的时间,都是当饭头、做典座。在沩山40多年。

        2.百丈怀海禅师

    “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佛教唐朝时,寺院发展成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在马祖大师建立丛林制度,其得法弟子百丈大师草拟了丛林所有的规矩后,中国佛教走上制度化。

    百丈禅师门下开悟弟子很多,除沩山灵佑,还有黄檗希运禅师(临济宗)

    皇帝赐号的禅师:

    大觉禅师,宋代福建漳州人。宋仁宗召於化成殿对御。帝问以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大觉禅师号。

    慧觉禅师,明光宗皇帝

    二、沩仰宗的传承

        禅宗“一花开五叶”

    禅宗始祖达摩大师曾有一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说的是一朵花长出了五片花瓣,并长成了丰硕的果实。之后“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显示禅宗至六祖慧能及其门下,形成了南禅五家。以后的禅学发展,大抵是不出这五家的范围。

    他们是:

        1.黄檗(niè)希运和临济义玄——“临济宗”;

        2.沩山灵枯和仰山慧寂——“沩仰宗”;

        3.云门文偃——“云门宗”;

        4.清凉文益——“法眼宗”;

        5.洞山价和曹山寂——“曹洞宗”;

    以上,就是“一花开五叶”的意思。“南禅五家”都自称是慧能的传人。而慧能时期的禅学,可以称之为“祖师禅”。

    (具体见教材后半部第2页)

        Ø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 现多数人讲禅宗,多为临济宗,有“临一半”之称,可见众之多。

    曹洞宗与临济宗是禅宗中传承至今的两派,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四分之一丛林属于它。

    三、灵佑禅师为何会到沩山?

        1.拨火因缘

    (文章故事略述)

    重点:

        1.对灵佑禅师开悟最贴近的解读,即他在拨火中见到了无自性,而并非没见到自性。

        2.能有此开悟,可见灵佑禅师平日一定有做苦功,学习般若智慧,所以才能悟到那个味道。

        Ps:广钦老和尚

    (1892~1986,近代高僧)

    20岁时,在泉州承天寺出家。刚开始做外坡职事,每日种菜除草,简直和做伐木工人差不多。并且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饮食粗粝,汤汤水水的没有营养。一日出坡工作,近午收工回寺,闻得午斋云板响时,众人纷纷赶往斋堂,广钦也随众走向斋堂,转尘老和尚却叫住他,要他把出坡的工具各归原位。广钦这时饿得头昏眼花的,收拾着工具,忽然间一念嗔心生起,心想做这么重的活,吃这么差的饭,何苦来哉?一怒之下,丢下工具,走出寺门,心想和尚不干了。没有走多远,心中又自忖道:“我原是为了生死大事,才出家修行的。如今吃了这一点苦,就灰心转意,这不是有违初衷吗?”想到这里,立刻返回寺内,收拾好工具,向转尘老和尚覆命。老和尚一切看在眼里,说:“吃人所不吃,做人所不做,以后你就知道。”经此一番教诲,更刻苦自励,不敢再有退转之念。他自思自己不曾读书,不认识字,既不能讲经说法,又不会敲打唱念,唯有吃人不吃,做人不做,才能植福报恩。于是除了出坡的工作外,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众吃饱,他吃残饭,甚至于把桌上地上散落的饭粒收拾起来吃。寺院中砍柴煮饭、搬砖运瓦的粗活贱役,都抢在别人前面做,从无怨言。

        PS:如虫御木(教材后半部)

    白话文:沩山灵佑开悟的第二天,和百丈怀海一起上山工作。百丈问他有没有带火种来,沩山说有,百丈问火种在哪里,沩山捡了一枝柴吹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百丈说:「如虫御木。」

    沩山灵佑开悟后,百丈问他要火种,沩山给的不是火,而是柴,自己还吹了两下,表示这就是火。百丈便引了一个「如虫御木,偶然成文」的古喻,表示承认他的悟境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给碰中了。如果沩山真的给百丈火种,或者去找火种,那就不是表示开悟者的反应了。

    百丈问沩山有没有带火种,不是指真的火,而是说你昨天开悟了,悟的是什么呢?有没有把开悟后的智慧带来给我看呢?沩山当然说他已带有火种。老师要看智慧的火,弟子听懂了,此非语言动作可以形容表达的,也不是能用形象可以呈现的,否则就不是无我的智慧,而是伶俐的聪明。所以他顺手捡了一根树枝吹两下,交给百丈,表示「你要的火,在这儿了。」借用这根树枝,传递了师徒二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消息。

        2.开悟后当典座

        PS:寺庙职务

    维那 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可以说是佛教乐团的总指挥。若遇法會由維那點到並維持秩序。兩序出班上香時,維那要獨趨爐前揖請住持上香。

    知客  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

    纠察(僧值)代方丈管理檢查僧衆威儀。僧值必須每天領僧衆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須監督和檢查僧衆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和給予處罰。

    典座 齋堂的負責人

    库头 负责库房的各项管理工作

    当家 管行政  监院 俗称“当家师”,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他又是库房的主管,不仅库房所属机构听从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除了一些资历较深的长老以外,寺院各种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他则向都监或方丈请教。

    寺院首领:住持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与方丈共同组成掌管丛林大事的最高五人核心班子。

    书中首座华林觉

    PS:沩山在做典座时,他应是边做边想,即历缘对境修。而他在开悟(开慧)之后继续修福,且在做时并无怨言,这样即能在福慧中修行前进。

        3.饭头出祖师

        A.司马头陀观相

        B.百丈禅师问净瓶名

    能不能叫“净瓶”,不能叫什么?

    PS:世俗名不可随意改,踢碎它,证其体性空

    在此可看出,灵佑禅师其实已是福慧具足,只待一个机缘。

    四、开发沩山

        1.头七年,吃山果维持生活

        A.猿猴献果

        B.百兽四散

    PS:(教材后)经于五七载。绝无来者。师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于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即舍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见蛇虎狼豹。交横在路。师云: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吾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吾若无缘。汝等不用动。吾从路过。一任汝吃。言讫。虫虎四散而去。师乃回庵。未及一载。

        2.懒安禅师助其开山

        3.建成大丛林

    一千几百位出家人

    弟子慧寂禅师,后住仰山,人称仰山慧寂。师徒二人合起来,成一宗派——沩仰宗。

    PS:学佛修行,要福慧双修,并非仗恃会看经、讲经说法,就好像其他细活都不必作,那是不对的。古来的祖师,成就愈大、吃苦愈多,必须厚培福德,才能成就。沩山大师开悟之后还是照常做苦工,了不起。

    五、写警策文

        1.原因

    山上人多,难免良莠不齐,有一些不如法的住众。写文警策同修。

    为何有此流弊?皆因初发心有问题,不明白为何要学习佛法。

        2.流传

        3.释意

    警:警诸未悟,提醒,未开悟之人,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糊里糊涂过日子。

    策:策诸后进,鞭策。

    PS:在家也可发心学习

        4.意义

    团队有障碍,若好好学习,通过耳提面命的教诫,以及直接告诉道理的示法,让学习与处境相结合,处处观修,提起道力,提起和合之力,让团队一起向上向善。如孔门弟子于陈蔡之厄后更加团结和合。

    PS: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责罪,子夏说自己离开善友太久了。

    所以,要随时修行,好好修行。

    六、注释者:会性法师

    1654字,长文(教诫+示法)+铭颂

    会性法师

    小学毕业、老实有耐力,天台大家,三藏(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在位)时由高僧编纂。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规定了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最早门徒的教义,《论藏》为佛教各派学者对佛教教义的论述解说。通常对一些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法师。任教于多所佛学院、台中莲社内典研究班。2010年春节前腊月二十八(阳历2月11日),安详坐化。

    引评价:“一位从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乡下小孩,后来竟能阅遍全藏,又能在佛学院教书,看懂艰深古涩的经文、科判、注解。噫!若非宿世久种善根,何能臻此?”

    而唐老师也只讲过两次,一次是2000年团队变动时,另一次是会性法师过世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沩山警策》复讲第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i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