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朋友,大学是化学专业,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但是毕业后却转行做了一名知识付费产品的课程制作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能结交很多大牛,还有免费学习的机会,真是让众实验室里的同学羡慕坏了。
这一路上,她也是碰到了很多质疑,曾经有大主编问道:为什么你一个理科生,既能做课程,又能写稿子呢?要知道,这个课程制作人往往来自出版、媒体和培训三个领域。
朋友很不服气,解释道:第一,我逻辑思维能力不错,从宏观上设计一个课程是没问题的;第二,我摄入的知识足够多,每个学科的书都看过一些。
之所以她有这个底气,全都源于她巨大的读书量,缩小了与“科班出身”的差距,按照她的话说“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做的一点都不比他们差”。
不是所有人读书都能用上,大学时有一个女同学没日没夜地看了很多书,最后临近毕业却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找到。我细一打听,才知道她看的都是《凤求凰》、《步步惊心》、《斗破苍穹》之类的爽文……
爽文所以,看书之前还是要仔细想想:我看这本书是为了什么?
为了更有效率地读书,我们以“见效快不快”与“赚钱多不多”两个维度,将所有的书分为四类:
图书分类一、纯粹为了消磨时间的书
这类书以爽文为首,能迅速地满足你的需求,让人感觉很开心,但是基本不能为你赚到钱,有时反而还得花钱。
二、为了乐趣、精神上的愉悦的书
这也是一类很难赚到钱,可能还会很花钱,同时见效很慢的书,不像爽文一样能在短时间内就让人感到愉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也是这一类的书,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比如小刀看到《红楼梦》就会不自主地头疼。
三、为了开启心智、提高认知的书
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写好这一类书,我们跟着书中的内容可以慢慢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不过见效也是很慢的。往往看过内容之后,不会在短时间内带来效果,可能经过了好几年的时间、再结合个人的经历,才能见效,使认知得到提升。
四、为了把技能学以致用
最典型的就是《Photoshop大全》等书,见效快、能迅速运用到学习工作中。
当然,不同的人看待同一本书,分类是不一样的,小刀就见过很多大佬将《毛泽东语录》放在书架随时翻看,对于他们来说,这本书就属于第三种、第四种,但对我来说,这就是第二种书了。
我们可以将这四种分类看作四个竹筐,将自己要看、曾经看过的书,时时翻看,重新分类。
解决了怎么将图书进行分类的问题,现在来讲讲怎么挑选一本好书?
不同于古代“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包装上精美的封面,拉来大咖站台再加上精巧的营销局,内容随便拢一拢就出版了,这种书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挑选好书,小刀这里有三个标准
一、看作者
一般将作者分为三类:专门写书的作家或媒体人,某一行业的高手(教授或者高管等),为了出书而出书的。
最后一类以明星居多,个人随便口述一些内容,经过背后庞大的写手团队包装后就可以出版了,买这类书就相当于交了智商税。
往往一位作者写的一系列书中,都会反映出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通过挑选出具备成熟理论体系和正向价值观的作者,我们就能辨别出靠谱的作者。
二、看推荐人
像得到系列的老师经常会互相推荐,但是就是有几个老师,怎么都融不进何帆、吴军等人的圈子,不是一个级别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存在利益捆绑的书,你看一本是不好的,其他书很可能质量也不高。越是厉害的人,就越是爱惜羽毛,因此存在利益捆绑的书大概率是不值得看的。
三、看出版时间及版次
这一条就比较容易理解,尽量选择出版时间较长、版次较多的经典读物,但是“畅销全球”的不等于就是好书。
以上就是我们挑选书籍的第一步了,好书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人,怎么列出适合自己的书单呢?我们下节再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