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墨豸
一、
2002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北京,住在西单很里面的一个半地下的社区小旅馆里。每天早晚穿过窄窄的巷子去到公司的临时食堂吃饭。那巷子窄窄的不说,还七拐八拐的,有九曲十八绕的感觉。巷子两边是古老的青砖墙,并不高,偶尔一段还是新砌的红砖墙。其中也有很破旧的一段段土墙,这可大大超出我的预想了,它和我心中的想象差得太多。
无论如何,这样的土墙和我心中对北京的印象相去太大,甚至有些格格不入。我实在不敢想象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都市里还会有这样老旧的存在。路过一个小小的门洞,不经意的侧目中,我看到里面低矮的狭窄的小院落,更惊讶了我的心。那是一个雨后的傍晚,小院里积满了水,通向房屋的甬路上,隔不远就有一块青砖。可能是下水道不够通畅,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妇人佝偻个身子,正站在甬路的青砖上,用一把小锹在那里舀水。
院里面的房屋分列小道两旁,很矮小,虽然也是青砖青瓦,和别的四合院比起来相去甚远。小房宽不过四五米,连绵的几间前后还有些错落,并不像一个整体,好像是前后几次接着建造而成的。这和农村新建的大瓦房是没有可比性的。
回到旅社,我和同行说了刚才的所见,有的老师说,你别看人家的房子破旧,那些农村的大瓦房十栋也不如人家一间值钱。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说,值钱又能怎样,没钱的时候还能掰下来一块当钱花啊?
二、
那时私家车还不是很多,街道上满是骑自行车的人群。看到他们成群成群在马路上飞奔,我的心里竟然有点恐惧,他们彼此之间间距很近,万一遇到什么情况来不及刹车,会不会发生碰撞的危险啊?
不要误解,我是会骑自行车的,但是不曾在城市的街道上骑过。所以我觉得我要是骑在其中,会不会经常要碰到别人。
后来我去天津,老板偏偏备了自行车,让我们骑车出去上课。开始我依然有些恐惧,上路的时候小心翼翼,很怕和别人碰架。但骑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恐惧自然慢慢地消失了。再后来,我也能骑着自行车,自由的在滚滚人流中左穿右插了。
三、
公司的临时食堂在一个小区的一楼里,那个小区有一个大院。在我这样一个初来城市人的眼中很繁华的感觉。大院里停了十几辆私家车,这在我的内心也是很有些震撼的。
那时的农村,只有个别人家有拖拉机,私家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不仅感叹城里人真是太有钱了。而有钱人是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一定很牛逼,如果知道我是从农村来的,一定会很鄙夷我。所以我感觉他们是惹不起的,需要敬而远之的。当然我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不会有什么交集。我只在这里临时地待上些日子,我还是要回到我的小山沟里过我的生活。那时我没有半点想在城市留下来的想法,我觉得这里不是我能够生活下去的。所以当老板的公司办不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回到老家去。因为我恐惧,担心在这里我会无法活下去,会变成一个乞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