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亿中产
有钱的中产为什么会过的如此苦闷?

有钱的中产为什么会过的如此苦闷?

作者: 3721e057ea8d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08:40 被阅读19次

    一百二十一   心里的痛苦隐藏得太久是因为经历的苦难太多。

    近几年,洞君经常会在新闻报道、微信群及朋友圈里看到类似的文章:

    《新中产不敢不焦虑的六件事》

    《北上广每月收入多少,我们才能不焦虑》

    《这是和焦虑分手的正确姿势》

    。。。

    一时间,“焦虑”这个词和日常生活越贴越紧:

    月初就要交房租工资却没发。

    加班到深夜所有的小摊都关门。

    明天就要考试练习题还没做完。

    学费看涨支出增加收入却止步不前。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沉重的焦虑气息。

    央视名嘴白岩松就有过一段差点被压力逼疯的时期。

    整整一年,他严重失眠,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有强烈的悲观绝望感,体重从80公斤降到55公斤。

    “严重到什么程度?当时我跟夫人用笔来交流。”

    他这样形容那段难捱的时期。

    洞君的朋友你强哥今天下午跟我聊天说到,上到富豪明星,下到平民百姓,在这个处于高速发展的社会,很难做到毫无压力和焦虑。

    上午小徐曾问我,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洞君科普:

    美国心理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Frieda Fromm-Reichman指出:“当人类了解到他们不能主宰自己、人类的知觉行为受到非理性力量的控制时,焦虑就产生了。”

    也就是说,你对你身边的事情不满意却又无法解决时,焦虑将很快产生。

    大体上,焦虑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损失。

    二是自信低下。

    损失包括受胁迫而产生的损失或者想象产生的损失,这种损失来自心理边界之外,试图侵入个体的边界。

    自信低下是自尊心的一种。

    假设你有一大堆的信用卡还款账单,这就是侵入边界的损失,而你同时对自己的还款能力没有信心,就会产生焦虑。

    反之,假设你对自己的赚钱能力很有信心,即使欠了很多,但很快就可以还清,这个时候焦虑就不会成为困扰你的情绪。

    在帝国庞大的焦虑人群中,中产悄然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强哥今天聊到了他的表妹,冰冰,一位90后女性,刚为人母,家庭月收入五万元。

    在一些90后还是啃老族、月光族、蚁族的时候,她已跻身中产之列,令很多年轻人羡慕。

    可她却说:

    “自己过得很焦虑,压力特别大,寝食难安”。

    也许有人觉得矫情,认为她不懂得知足。

    强哥说,冰冰的家庭每月支出,负担确实很重,不仅要养房养车,还要养小孩老人,收入刚够日常开销,基本没有剩余。

    最令他揪心的是,五万元的月收入并不稳定,表妹夫在一个普通的事业单位,福利尚佳但收入有限,虽然表妹属于职场精英人士,但随着年龄增长,又经历生子哺育的过程,已到工作瓶颈期,升职无望,新人又虎视眈眈,所以她很害怕失业。

    一旦工作丢了,收入就没了,各种账单很快就会压垮这个脆弱的家庭。

    冰冰的案例可能是大多新中产面临的压力缩影,他们不敢生病、不敢辞职、不敢停下匆匆的脚步,生怕懈怠了一步就造成生活的垮塌。

    而一个大背景是,帝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全面崛起,2012年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正在成为焦虑的主力军。

    洞君所在校友群里有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她具有高学历、高颜值、高实力的特征,更有着所谓“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绝对特征。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人羡慕的精英女性,却在有一天给洞君电话,说她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焦虑状态,这个状态非常诡异,这就是对自己的孩子的焦虑,自己的孩子聪慧可爱,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她还是要不断地给孩子报班,让孩子加强学习,甚至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

    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她和她的丈夫都具有博士乃至以上的超高学历,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如果说教育会有问题,应该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相信的情况。

    但是她却很坦言,不仅她自己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纠结,而自己周围与自己能力水平类似的家长也是同样如此。

    某未婚校友问,这却是为什么呢?

    近来,各种关于中国中产的判定标准五花八门,至于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是中产,洞君也懒得去给予一个答案,大家根据不同的标准自己判断就好。

    洞君认为只要有着还不错的工作,在所在的城市能够达到中等以上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就足够被判定为中产。

    帝国的中产可谓是帝国所有人群中最为纠结的一群人,愁工作,愁房子,愁结婚,愁孩子。。。

    今天洞君就来说愁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作为具有较不错收入的人群,大部分所谓中产的来说,他们最愁的东西可能真的是孩子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正如洞君的这个朋友一样,她是众人眼中的“白骨精”,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她的成长具有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显著特征,对于大多数的中产人士一样,大家大部分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学习,在帝国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中不断的击败自己学习道路上的竞争者,从而获得了较为不错的学历,这些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让帝国大部分的中等收入人群都享受到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在经济学上被称之为路径依赖,既然你已经通过学习取得了现今的生活地位,那么你也有冲动让你的下一代去延续你的生活成长方式。

    与此同时,大部分的帝国中产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他们真正内心恐惧的事实,这就是,自己所拥有的登上中产阶梯的敲门砖,如名校文凭、MBA学历、职业经理人能力、还有机具时效性的人脉资源,这些我们引以为豪的中产“门票”却是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使用的一次性产品,除了所谓的财产还有些许继承的可能的话,其他的东西还有可以世袭的吗?

    对于大多数中产来说,他们的物质条件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对于成为家长的中产来说,当孩子渐渐长大,养育孩子的任务会逐渐减轻,就需要他们将自己生活的重心,有孩子的餐饮、健康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来。用著名的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来解释,就是孩子的需求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从之前较为低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向更为高级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的转变。

    作为父母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饮食和生存环境,而是如何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上来了。尽管对于中产阶层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学历水平足够给孩子提供完善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所在的环境和自身的阶层目标让他们具有了更高的追求,孩子的能力发展固然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大家都在关心着,自己的孩子能否延续自己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除了少数所谓的真正富人,大多数的中产都是受雇于人的工薪阶层,手中能够直接变现或者让孩子可以不用工作直接继承的财富,基本上没办法让孩子一生都衣食无忧,所以如果不能让孩子拥有与自己至少相接近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那么又何谈持续的高水平生活呢?

    这就是财富的最大问题,因为最有钱的人他们本身就能够通过自身的继承让规则为自己服务,而真正的穷人则是放弃希望不求预期了,所以他们的心态都相对比较放松,只有中产像一个“夹心饼干”一样被牢牢地夹在中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被困于瓶颈之中。

    中产焦虑的现实矛盾如果说这种害怕自己的孩子失去自己原有社会地位的焦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的话,那么从外在的角度来说,社会的外在价值取向也开始引导中国的中产往着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路一路走下去了。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财富独立、人格独立、生活独立,所有的中产都像一个花栗鼠一样在疯狂的囤积着自己能够囤积的东西。

    前几年,大家利用毕生的积蓄在一线城市中买房来缓解这份焦虑,但是面对着房价的上涨,新一代的中产父母几乎连买房的资本都在逐步的流失。与此同时,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学历的实际经济贬值,让大学也变得不值钱了,只剩下所谓名校才能保证那一点点可怜的含金量。

    但是,怎么才能上名校呢?

    那当然是好的教育,相信很多的父母都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好的教育正在演化成两大趋势。

    一是由金钱不断堆积而成的素质教育镀金链。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他们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其实选择余地有限,全国上下都是相似的东西,虽然教育的方式是以考试为中心,不断地填鸭式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成本最低,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得起的。

    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每一项素质教育的背后都是意味着巨额的金钱开支,为了上学争相购买学区房,已经让本就高价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再度走高。

    而像新东方、环球雅思、学而思这些所谓的课外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不仅是让孩子奔波于奥数、英语等课内辅导班,让孩子在所谓音乐、美术、舞蹈、航模、编程等等课外兴趣爱好上面花费时间,更是让每一个项目背后都花费着高昂的金钱。

    更有甚者的是,孩子对于学习教育的争夺早就从高中提前到了幼儿园,每一年临近开学的“幼儿园大战”让家长们都如临大敌,各种金钱无休止的投入。如今的中国素质教育战,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实力的较量,因为补习课、乐器、夏令营、学区房哪个不是销金窟?

    二是优质教育的不断集中化加剧了中产较量。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也就是洞君当年上学的时候,虽然各地的基础教育资源有着不平均的现象,但是洞君老家的省份中不少县级中心都是鼎鼎大名的名校。

    但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各地尤其是省会城市中集中出现了一批超级中学,他们几乎将全省的优质师资一网打尽,而全省招生的模式更让优质生源也集中归集,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失衡状态。

    于是中产的家长们开始从择校、补习、自主招生等各个层面开展了军备竞赛,学生上学不是考学生,而是考家长,成为了家长实力的一场弱肉强食的大比拼。

    上面两点的综合作用,更让家长形成了投资学上才有的“投入就能起到作用的”思维定式,很多家庭甚至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爸爸开始从家庭中消失了,成为了挣钱养家的“影子父亲”,而教养孩子的责任则更多的让母亲承担,不仅影响了母亲自身的事业发展,更让父亲与孩子的亲子危机出现,夫妻矛盾加剧。

    可以说,教育问题正在成为帝国中产的一个死循环,财富可以继承,但是如何让孩子拥有父母类似甚至更强的能力,没有人能够给予答案,只能继续着投入的思维定式,未来路在何方,走走再说吧。 

    “人生可能分几个状态,几个阶段,舒适,焦虑,惶恐,而人只有在焦虑状态,焦虑区,你的求生欲望是最强烈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你的每个毛孔都是张开的,这个状态的你最鲜活,所有生命里,我认为最可爱。”

    知名主持人鲁豫曾这样谈论焦虑带给人生的积极改变。

    其实,换个角度想,焦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如果哪一天中国人集体对美好生活、买房、学习或者跨阶层流动丧失了焦虑感和饥饿感,或许是更加值得担心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动力或是机会,这两者至少有其一已经消失。

    勇敢选择直面焦虑将为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小徐问,如何克服焦虑呢?

    洞君最后列举了5种解决自身焦虑状态的科学方法,除此之外,洞君还将着重谈谈另外一种有效的工具:财富。

    毕竟,“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据说90%让人焦虑的难题,都能通过财富的逐步积累逐项解决。

    如果把所有的焦虑总结起来,那么问题最终的指向就成为了财富焦虑。

    持续有效地进行财富积累势在必行。

    过去,人们普遍通过购置房产、炒股等方式进行投资,如今,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产品丰富多样,如何理性投资、配置资产成为全新的课题。

    附:焦虑自评量表&克服焦虑的5种科学方法

    焦虑自评量表(Seif-Rating Anxiety Scale)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

    焦虑严重度评分 = 各条目累计分

    总分>40分考虑为焦虑 ,分数越高,焦虑障碍越严重。

    注: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

    克服焦虑的5种科学方法

    1、接纳而不是逃避

    焦虑来自于一种想要回避痛苦的信号,所以我们把焦虑叫做“信号性焦虑”,当那些痛苦接近你的意识时,你的心就会无意识地觉察到并本能地产生回避,由此产生的不安就是焦虑。

    因此,无论这些想法让你感到如何地痛苦,你都要努力让自己迎接它。同时,接纳也要注意不是强迫自己接受我们的痛苦,而是更多地接纳自己的态度,这些想法和感受是自己的一部分,但它们不等同于自己,面对痛苦本身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接纳要首先培养对自己的慈悲,从对自己的全然地接纳开始。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评估自己的焦虑状况和引起焦虑的原因(ABCDE技术)

    A:是什么让我感到焦虑?

    B:了解在焦虑情境中自己的非理性思维:比如“我是一个失败者”“我要是考不好就死定了”“我当时要是多努力点就好了”

    C:了解这些非理性思维下的症状:比如强烈的负面情绪;行为上的社交恐惧;失眠多梦

    D:确定一些理性思维来缓解焦虑现状:比如“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也可以做到不完美”“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再纠结也无法改变”

    E: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反馈,不断调整。

    3、克服预期焦虑

    预期焦虑(anticipated anxiety),是指个体预期到环境可能诱发焦虑而产生的焦虑。比如下周要考试,想到下周要考试就会感觉很焦虑,没有信心。对于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对之自信,而要自信,就必须充分准备。听过一句话,当你要讲“一杯水”,你就必须准备“一桶水”,你准备的越多、越充分,就越能自如应对各种情况。一次充分准备带来的成就感,会克服掉你之前的预期焦虑,通过系统脱敏,一次比一次好,就能彻底克服以后关于考试会产生的焦虑了。

    4、规划时间

    做一张表格,把你每天需要做的日常工作列出来,估算时间,加在一起,这就是你每天的时间负载量,换句话说,就是你每天已经被占用的时间。从一天里的24小时,减去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减去时间负载,就是你每天能够使用的闲暇时间。然后,把第一步列出的清单里,每一项任务,安排到这些时间里面。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要确定下某一块因素,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做出决断。然后,再按照这个路径走。这样会持续不断为自己产生反馈,提高掌控感,当设定时间节点达到一定量级别时,就会有里程碑一样的突破。

    5、身体运动

    对于过度的焦虑与抑郁,可以通过运动来减缓。运动是天然的镇静剂,其中那种能够充分扩大肺活量的,让人全身出汗的有氧运动,是最能减缓负面情绪的。运动这种心理处方,与所有的药物处方一样,需要持久的进行之后方能见效。最好能够保持每周三至四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运动的形式包括慢跑、爬山、快走等,坚持一个月以上便可以出现明显的改变,无论是情绪状态,还是身体素质。而心身是相互作用的,当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之后,自然能够带来积极的心理变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钱的中产为什么会过的如此苦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kt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