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帖。
让万能的网友给他推荐几部感人的电影。
翻看答案,忠犬八公多次被提及。
就连身边的朋友,也不止一次说过这部电影感人至深。
很早之前,就看过这部名声在外的电影。
看完了整部电影,只觉得煽情太过。
如果我没记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大学老师养了条狗。
某天他坐车之后意外身亡,那条狗就在车站附近一直等他。
狗在车站生活了许多年,靠着附近人的投喂寿终正寝。
然后人们为了纪念这只狗,做了一些相关的文化宣传。
这么一个经不起推敲的无趣故事,能让那么多人潸然泪下。
甚至有次萌生出养条狗的念头。
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制作组们也的确功力深厚。
和一部艺术作品较劲是很无趣的事情。
毕竟看个电影,图个乐子而已。
但太多人被这类作品误导,就过犹不及了。
所有关于狗的电影,都喜欢放大狗的优点。
以至于让很多人产生错觉,所有狗都像影视作品那么聪慧机敏。
抛开那些加诸在狗身上的情感想象,会发现所谓的忠诚友好,就是胡吹法螺。
就拿电影里的那位狗主人来说,一个大学老师回家的时间那么固定。
无需社交,也从不出差,去哪都带着狗,永远在同一个站台下车,这本身就不科学。
那条狗守着一个车站等人,究竟是在等主人归来。
还是因为车站那里的人对狗友好,会不断对其进行投喂,谁又能说得清呢?
当然,有人如果认定狗在等人,那也是个人自由。
比这更荒谬绝伦的故事都有人信奉,一切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但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狗没人那么复杂的情绪。
不管主人会不会走出车站,这条狗都能够吃得香,睡得着。
主人离世那么多年之后,它还是悠哉的活了很多年。
也可以说,换个主人对狗影响并不大。
谈回现实,更是如此。
有些人养腻了狗,就可以转手送给别人。
换了狗主人,狗照样简单度日,活得潇洒,
那些做狗类繁育的,把狗养到能出售的时候就直接换了票子。
要是真像养狗人士说得那样从一而终。
这些狗究竟是要认哪一位做自己的主人?
还有人说,自己喂过一次狗,时隔多久那条狗还记得自己。
等到再见面的时候,狗还是会冲着他摇尾乞怜。
由此得出结论,狗对他们的投喂之恩念念不忘。
养狗人士,十分喜欢放大自己的地位。
狗这种生物,也确乎有一些行为满足了他们这点欲求。
但狗明明只惦记着嘴里的那口吃食,他们却非要说狗念着他们的好。
这到底是为了夸狗不忘恩,还是夸自己有爱心,只有投喂者自己知道。
养狗人士们喜欢狗的谄媚,所以给这些天性加了很多溢美之词。
但不需要靠狗来填补空虚的正常人,会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所谓的忠诚,大多都是人的意淫。
狗对人示好,是因为人可以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
对那些不投喂它们的人,不仅会龇牙咧嘴,护食起来见谁都咬。
狗主人在狗心里没有什么位置,就算是立刻消失,也不影响它们吃下一顿。
而也有一些新闻报道,狗主人因急病死亡之后,宠物狗在饿极了的情况下会啃食主人。
养狗人士们只要稍微查询一下,就知道大多数狗的智商并不高。
就是因为蠢笨,所以容易被驯服。
同为六畜之一的猪,其实智商远在狗之上。
但生的不如狗好看,只能徒呼奈何,毕竟人也是视觉动物。
任何强加在狗身上的优良品质,都是人为的鼓吹。
就好像现如今满屏幕的广告,无所不用其极地夸。
而由狗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也让一部分得利者看到了商机。
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在网络上吹嘘狗的好处。
各种文化作品中,狗的出场率不断上涨。
甚至为了哄抬狗的忠诚,开始贬低人。
而这些洗脑式的宣传,效果也很明显。
有很多人信了,并且觉得他们的狗真有那么好。
把时间精力都花在狗身上,就更没有精力和人打交道了。
这是个通过网络看世界的时代,很多人都喜欢跟风。
古人用带着狗的字眼骂人,今人却以爱狗为荣。
养狗衍生出的问题不胜枚举,但他们依旧为狗辩护。
在洗脑这件事情上,背后的高人们的确做得很出色。
狗现在不仅有了死忠粉,还有了甘做它们奴才的狗主人。
养狗这事被包装的很美好,但尝上一口,还是浓浓的狗屎味。
任何能给它们一口吃食的,它们都会效忠。
那摇尾乞怜的跪姿,俘获的是养狗人士的心。
这种廉价的忠诚,满大街都是。
当养狗人士把伺候狗时的奴才心态用到别处时,会收获更多的主人。
那时候回馈给他们的,不仅有忠诚,还有清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