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的领读来了。
谢谢蔓兮老师昨天把《把时间当朋友》第三章最后一部分做了领读,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第四章《学习》的领读。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领读,
一、为什么要学习?
二、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有哪些?
三、学习的最大障碍——经验。
四、自学能力的本质。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开门见山,因为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痴迷于学习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就感觉自己像重生了一次。普通人只拥有一辈子,而斜杠青年(拥有多种技能)可以拥有许多辈子。
但为什么依然有人拒绝学习呢?原因居然和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他有什么用。
因为只有在最终习得某种技能时,才会体会到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所以拒绝学习的人就无从体验学习的好处,也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项技能,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就像我刚加入合伙人的时候,初来乍到,但因为做分享、做主持、写领读稿等等,突破了很多,所以一下子就上瘾了,不学习反而难受了。所以,想让一个人爱上学习,要让先让他体会到学习的甜头。
第二,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有哪些?
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等。人类靠五感来直接体验和认识世界,但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有限。比如我曾经吃过一个有特殊味道的冰淇淋,那味道像芒果,又夹带着薄荷味儿,入口丝滑,和我以往吃过的冰激凌都不一样。通过我这段文字的描述,你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味吗?
与感官接受到的体验相比,文字的描述显得苍白了很多。有些事情你必须亲身体验才能知道它怎么回事。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彻底了解熟食对肠胃消化及身体健康的好处,对火的认识从恐惧到驾驭的时间无比漫长。所以这种方式最原始最古老。
比体验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试错。我认为是错,不是犯错,犯错有明知故犯的嫌疑。而试错,是带着勇气去探索,是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小孩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学拿筷子,第一次骑自行车等等,都不可能一上来就会,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
然后是观察,正所谓“他人亡羊我补牢”,通过观察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进而转化为自己拥有的知识。所以有“反面教材”一说。
然而,体验、试错、观察都有局限,而阅读可以突破个人的体现或试错的局限,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种族国度的信息来获得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或者达尔文、门捷列夫、爱因斯坦等,他们一辈子的研究,我们只需要几年的学习就可以将它们收入脑中。
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无数新技术使文字经验和知识的记录传播,共享检索变得非常容易。知识共享的精神被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
理论上只要拥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过去难以企及的博士级的知识量。
以上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但要想直接把知识内化和应用核心手段是什么呢?答案是正确的思考,因为思考不难,难的是正确。
万事必有因果,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人们不一定看到,因就能想到正确的果,也做不到为所有的果找到正确的因。现在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有“问题”,但往往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会有“问题”,而且绝大部分家长意识不到“问题”可能在自己身上。
四,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现在的基础教育当中也越来越重视阅读。在积微的学习当中,也把阅读当做最基础的任务。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所以并不是识字就能看懂文字,更不用说揣摩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了。所谓“融会贯通”,一定是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足够多才行。因为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都离不开以写作为载体。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老共产党员胡福明同志有一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想知道为什么学这些东西,那就边学边用;你想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那你就边用边学。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刚上班的时候,也是职场小白,就是一边学一边用,一边用一边学,现学现卖,才有了今天十几年的经验。所以自学能力也是在边学边用中打造出来的。为了保证能够吸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我们要避免大脑中一个叫做“选择性输入”的运行机制。不要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只看自己想看的,而要把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认为不重要的,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接纳。
抱着一颗好奇心,随时查阅资料搞懂它们,或者先记录下来,反刍当下的疑惑。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我对这句话早就有质疑。因为学习和收获并不是纯粹的线性关系。有时候九分耕耘或许只能换来一分收获,所以有些人到这里就坚持不住了,然而,他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分耕耘”可能会换来“九分收获”。这就是厚积薄发。
竹子熬了4——5年时间,仅仅只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它就像被施了魔法:
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原来竹子它把所有的努力用在了地下、用在了伸展根系上。五年的时间里, 它的根居然可以扎到几英里远。这么充分的准备、这么强大的根系,才造就了这么令人惊叹的奇迹。这就是竹子定律。
在我看来,学习也并不像书上的那个比方:跳华尔兹,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我觉得学习带来的成效更像是一个指数函数,学的东西越多,通过融会贯通,升级迭代越高级。开始学习基础知识或许比较慢,但一旦量变达到质变,会越来越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