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画原生家庭图(奶奶,爸爸,妈妈 和我的关系)
感受:压抑,悲伤,庆幸,敬仰,惋惜,怀念
观点:我和爸爸,奶奶的形容词几乎都是重叠的,品质都是复制下来的,只是表现得不一样
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挺多的
期待:我能从这张家庭原生图中读懂更多故事
渴望:被爱的,被认同的,被重视的,被关心的,被照顾的,被接纳的
自我:我生而闪耀
觉察:
从原生家庭图来看,奶奶和爸爸和我的形容词几乎是一致的,无论好的或者不好的品质都照常传递下来。
爷爷是客家人,小时候因为客家非常的穷,所以爷爷来到汕头工作,爷爷是有读过书有文化的人,也在政府部门上班,虽然就是拿着一点薪水也是要寄回去给老家去接济家里的弟弟妹妹,经人家介绍认识了我奶奶。
奶奶是潮州人,爸爸原来是地主,奶奶是填房丫鬟生的孩子,奶奶的妈妈在奶奶出生没多久的时候就去世了,在战乱的时候,曾外祖父带着奶奶和他几个哥哥从潮州来到汕头,后来哥哥们都结婚分家了,曾外祖父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后面奶奶嫁给爷爷了,他们也住在一起,曾外祖父在家做点临工帮奶奶带孩子,奶奶是有在厂里就职上班的。但是奶奶没有上过学,那个年代女孩子要上学是特别少的事,只要再家做手工和持家就行了。曾外祖父很喜欢奶奶,给奶奶起了一个小名叫“足用”,希望这个孩子一辈子不要太受苦,所以也会教奶奶认字和写字,奶奶也是非常认真的学。
爷爷和奶奶结婚的时候奶奶才只有10几岁,奶奶有了一个孩子是女儿,但是她是哑巴,爸爸是老二,他是大姑姑3-4岁的时候生的,奶奶生爸爸的时候才20岁,大姑姑养到7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在这段事情的前后时间,爷爷就被人害然后被抓进去了,奶奶就和曾外祖父一起抚养爸爸。在过了个2-3年,爸爸7-8岁的时候,爷爷就被放出来了,爷爷出来之后一直都是郁郁寡欢的,因为他本来是一个挺有才华的人,现在出发后发现什么都变了,他自己也抬不起头做人,当时爷爷说要会客家,但是奶奶不同意,因为奶奶和曾外祖父都是在汕头扎根了,奶奶不愿意跟着爷爷回客家,也不同意爷爷回客家,爷爷为了奶奶和爸爸留在汕头,但是他没有脸面去外面打工,只好在家做手工,8岁的爸爸就要去隔壁两条街的地方搬一些藤条给爷爷,爷爷在家做好后就让爸爸送回去,他们父子就在家配合打零工。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年多,在过程中爷爷和奶奶经常有冲突,奶奶比较多指责爷爷,而爷爷被指责后就不吭气,奶奶就越骂越难听,最后因为一件小事,就是爸爸把衣服弄脏了,奶奶就责怪爸爸,打了爸爸,爷爷疼爸爸,护着爸爸,结果就和奶奶发生了争执,爸爸和奶奶下午去上学和上班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这个人世。这时候姑姑还在奶奶的肚子里,面对这么艰难的处境,奶奶还是没有放弃姑姑,把姑姑生了下来。
爷爷走后,奶奶和曾外祖父一起抚养爸爸和姑姑,不久曾外祖父也去世了,奶奶就独自一个人把爸爸和姑姑抚养成人。
在爷爷被抓进去后,奶奶就必须让自己更加强大的来面对外界,他也尽量不去求别人,因为那个情况下去求别人都是会着白眼和奚落的,她尽量在外面表现得得体,为了别人不会小瞧了这个家,这个家不会被欺负。奶奶的人生的离别之苦在她20几岁的时候就全部发生了,幼年丧母,中年丧子,丧夫,如果她没有非一般人的毅力她怎么能忍受那么多离别的丧失和哀伤,她怎么能在那样的处境下还决定把姑姑生下来,如果她身上没有坚强,努力,积极,能干的品质的话,我想这一家子肯定都过不下去了。
在奶奶的内在有着愤怒,委屈,无助,悲伤,哀伤,绝望,自责的情绪,但是在那样的情境下有谁可以接纳他这么多的情绪呢,这些感受只能发泄到他年幼的两个孩子身上,他对孩子很强势,也很易怒。动都不动就打骂爸爸和姑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