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欢喜处
文|夏海芹
2019年3月15――18日,在河师大附中我们展开了为期四天的研修之旅。四天的学习,观摩了8节课,聆听了5场讲座,每一天都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中度过,每一天都有满满的收获。梳理总结如下:
一、被一种创新吸引
语文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它广博的容量和无限可能的创新上。为我们带来展示课的是师大附中余映潮工作室的学员,他们是一群非常年轻的老师,也是一群快速成长的老师。课前大量铺垫,课中活动串联,课尾收束总结,这是余老师“无问题课堂”在结构上的显著特征。话虽如此,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太多的点值得深究,一招一式都极考量老师的解读水平和设计意识。
第一节,焦东晓老师执教《土地的誓言》,课型定位为自读课和语言学用课。活动有三:朗读体味,课中寻宝,集美创编。每一个环节除了“放”“收”,还有精细的“扶”,训练扎实,流露着“小步轻迈”的精致。第二节《一棵小桃树》。活动设计简约而循序层进,“一词识桃树”“一句析桃树”“一段赞桃树”,课堂细腻平稳,重视工具性的扎实训练。
诸多课例中,我认为最具设计感最有创新性的是谭亚鹏老师的《灯笼》。这是吴伯萧写于抗战时期的一篇抒情散文,不管是时代隔膜还是文本容量都决定着这篇课文的难度。谭老师以课本为依托,牢牢抓住“课下注释”“阅读提示”两个抓手,分别落实理解课文内容和学写读文笔记两个活动。教学设计创造性地将注释分类,研读,这是语文教学上的首创。让学生安静下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动笔写。课堂后半程的读文笔记,将文本内容,词句赏析,写法探究,情感感悟等揉在一起,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课堂简洁明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节别具特色的自读课。
二、被一种尝试激励
这次研修,有6场讲座,其中有我的一场。在全省名师骨干老师面前讲三个小时,我有点怵。怵是因为我经验不足,更因为我准备不够。杂事繁多,我是周二才开始动笔写稿子的,白天上课晚上写,直到周四我前去学习,稿子才写了六千多字。周五晚上制好课件,周六就要开讲。好在,自己的稿子自己的故事,经过最初几分钟的小紧张后,整个一上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讲座。我邀请了鹿邑县的马淑梅老师做朗读嘉宾,马老师兼职县电视台主持人,承担过很多大型节目的主持。果然,马老师为讲座增添了亮色。结束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一直忐忑的心,才渐渐平复下来。
于我,这是一次很难得的锻炼机会,看到了潜质也发现了不足,经验或教训都会化为经历,积淀下来,激励前行。在其他讲座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交流就能提高,学习就有提升,只要尝试,总会收获。尤其感谢导师的推荐,没有她的信任,就没有我的机会。
三、被一位老人感动
余映潮老师,是让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心存敬仰心怀愧疚的老师,他73岁,自称70后,辗转全国各地,每天都在讲课评课做讲座,改变着课堂改善着语文。他高强度的工作量,非亲眼目睹是不会相信的。看着他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半上午就能写出一万六千多字的评课稿;看着他站立课堂,抑扬顿挫用词精准始终儒雅地微笑地和学生交流;看着他认真倾听相机点拨总能将学生引领到思维的更高处;看着在他的课堂学生屏气凝神沉入文字连站起来发言都要轻轻扶一下凳子害怕发出嘈杂的声响,你就会知道真有一种引领是微润的,真有一种感染是巨大的,真有一种课堂是诗意的,真有一种震撼是无声的。
余老师的讲座语重心长,他说,语文老师要练两个硬招:一是着力夯实学问背景;二是用心苦练教学技艺。他说,做优秀的学科老师,要关注细节,踏实创新。他说,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是严谨工作的人,是严谨治学的人,是比别人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的人。他说,把细节做好,需要两个前提:明确的方向,恒久的坚持。
最后,大家跟着师大附中的周老师一起说:余老师,我未长大,您不能老!
通过这次研修,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语文人,从他们身上,我深深感知,在语文这片沃土上,有太多的人默默付出,执著坚持。人生自有欢喜处,欢喜就在过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