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我的“上帝之屋”是什么?
“上帝之屋”这个梗来自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三个泥瓦匠在砌墙,有人过来问他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泥瓦匠说,我在砌墙;第二个泥瓦匠说,我在盖教堂;第三个泥瓦匠说,我在建造“上帝之屋”。这个寓言故事有和多种解释方法,在我看来“上帝之屋”有点像是人生的终极使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目标会更清晰也会更懂取舍。
但是一直没想明白,有一天和木儿还有晓晓喝下午茶,我就说了这个事。听完我的问题,这俩姑娘几乎是一口同声的说:《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我一愣,这书我有啊,在书架上没有四五年也得有两三年了。印象当中是被一位时间管理的老师安利的,当时简单翻了翻,觉得自己大概明白主要内容了,就扔到一边了。没想到,我一直想找的答案就在一个我自以为“看过”的书上。
我以为我看过书,这个知识和技能我就掌握了,但实际情况是,我差点因为这种认知的遮蔽,掉进了“知识的陷阱”,以后再也不会翻看这本书。
一个朋友从广州来北京学习,半年多不见感觉他的变化很大,更加成熟稳重,思考的也更加深入了。他跟我分享他这半年多的学习过程,提到了“第一性原理”,然后他就要给我讲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我当时就乐了,我说你确定?
因为在李善友教授从斯坦福回来第一次讲“第一性原理”和“非连续性”的时候就听过,印象中当时的课程特别长,好像听了五六个小时,记了很多笔记,但是对这个概念还是模模糊糊。
所以我大概率的知道,用几分钟甚至是一顿饭的时间是讲不清楚这件事的,即便是讲了一个概念,也经不起我问几个为什么。事实也是如此,朋友讲了几分钟之后,我们就换了一个话题。
有些概念我们觉得自己很懂了,但是在给别人讲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好像讲不清楚。在教育行业有这么一句话,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讲一杯水的量。当自己有足够的积累,才能把其中的一部分给别人讲清楚。
端午节假期去上海听课,正好有机会和几个家人聚聚。吃晚饭的时候聊到金融衍生品的话题,金融系毕业的三水就负责给正在上高一的小瑞同学普及金融知识。听她们讲了一会儿,我就问小瑞听懂了没有。她说没太听懂。我说你没听懂是正常的,因为你三水姐姐用的是专业术语,用一个你不懂的概念去给你解释另一个你不懂的概念,能听懂才怪。
三水专业么?专业。上财金融系毕业,又从事了两年多的金融相关工作,对这些基础的金融学概念了解的非常深入。表达能力有问题吗?表达清晰,如数家珍。那为啥听不懂?因为她平常接触的都是行业内的人,习惯了行业内的“黑话”,但是这些“黑话”行业外的人听不懂。这也是一种“知识陷阱”,和上面的正好相反,是因为太了解一个领域而造成的认知遮蔽。
知识陷阱的危害?
正是因为这些“知识陷阱”,让我们对自以为会了的内容,不再去深入研究,也永远都没有办法变为己用。这些内容可能是你看过的书、听过的课、买的那些知识产品,即使内容质量很好,对自己很有用,也很容易因为一种对于知识的“傲慢”而错过。
表达能力明明很好,但是给别人讲东西就是讲不明白,甚至越讲自己越心虚。
习惯了自己行业“黑话”,和外行人交流不顺畅。在做知识产品的时候,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最多,老师在行业内非常优秀,但是在对外讲述的时候,时常会陷入“专业”的陷阱。
如何避免“知识陷阱”?
1、自检。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一个知识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用输出的方式去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
2、保持谦卑。买过和学过不同,学过和学会不同,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复习和整理;
3、练习用“白话”表达专业领域的内容。拿出李白给八十岁老太太讲诗的状态,给行业外的人用ta能理解的方式讲解专业领域的内容;
4、建立清晰的推导路径。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给别人讲课,在说结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推导路径。比如说给别人指路,从郎园3号楼到金地广场,不能只说往北走,而是要说清楚先往左走100米,遇到路口左转走200米,过天桥等等,一步一步的正确引导出方向和路径。
“知识陷阱”概念简单,但是坑却不算好避,但庆幸的是,这也是一个即便只是“知道”就会有所改变的概念。最起码在别人用专业术语给你讲解另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的时候,你会说,“嘿,朋友,你掉到知识陷阱里了!”然后请让ta用你能听的懂的词来,来为你讲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