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作者: 中山人读文史 | 来源:发表于2021-02-06 20:25 被阅读0次

    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在有关过年的民俗文化中,这首《过年》的儿童童谣,最为朗朗上口,真切反映出民间百姓们是如何过年的。

    进入腊月,临近春节,一年年末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除了腊月23日,被人们称为“过小年”的节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在春节民俗系列文章《二十三,过小年:古人怎样祭祀灶王爷?为何留下“女不祭灶”习俗》一文中,我们重点谈到了小年的一个习俗,用麦芽糖敬奉灶王爷,希望这位“一家之主”,在天庭面见玉皇大帝时,能够多多美言,多说好话,来年大年初一回宫后,能够降下新的吉祥。

    谈过了古人如何“过小年”,如何“敬灶王”、“送灶王”,今天,我们重点来谈谈一年之中,另一个重要的节日——除夕。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除夕”这个节日最好记忆——是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百姓们又亲切地称这个节日为——大年三十。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守岁诗》一诗中曾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在除夕这一天,即使没有电灯、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科技来消遣娱乐,也会在除夕的晚上,点灯点蜡,与家人守在一起团圆:包饺子、唠嗑、打牌、放鞭炮等,忙活得不亦乐乎,一直熬夜无眠,通宵达旦,守着岁末,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古人的印象中,“除夕”节这一天,非常的重要,甚至认为:大年三十,比过小年和正月初一,都至关重要。

    那么,除夕节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又有何来源和传说?民间百姓为何对这一天,特别的重视,又有哪些习俗?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些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神农除年兽,除夕的由来传说

    中国汉字成语中:有危在旦夕、旦夕之间,来形容世事的无常,危险就在眼前;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汉字中的“旦”指的是早晨,也指一天或一年的开始;“夕”指的是晚上,同指一年或一天中的结束。

    对于“除夕”的来由,除了这个节日对应着一年农历中的最后一天,同时在民间还流传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做“年”(有人也称这“岁”、“夕”)的四角野兽,长有尖尖的角,锋利的牙齿和凶恶的模样,个头比大象还大上几倍,比百兽之王老虎还要凶狠几十倍,模样特别的可怕。

    最早的怪兽“年”或“夕”,曾在遥远的大山深处;也有说法称他深居于海底。年有一个习惯和爱好,每次在年底时,就会出来伤人害人,吞食家畜,祸害百姓,伤及无辜生灵。

    “年”伤天害理的事,做的多了,就惊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于是派神农炎帝来降服他。

    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经验中,神农帝和民间百姓们总结发现,“年”或“夕”有三怕:怕红色、怕火光、更怕爆炸声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于是,神农氏最初利用火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和光明,来驱赶“年”,后来,人们又发明出了鞭炮和烟火,年最终被吓得回到了深山深海中,不敢再出来害人,民间百姓们换来了新的安宁。

    神农帝收服“年”的那一天,恰好是农历的12月30日,因此,在这一天人们称为“岁除”,最后一晚则叫“除夕”,一年中这个最大的节日,称为“过年”。

    二、辞旧迎新,惜别与美好愿望

    农历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岁除”。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到来。

    人们在除夕夜守岁,除了为驱逐凶猛年兽,驱除一切邪崇瘟疫,祈求来年平安;另有说法称,是为了迎接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

    人们在这一天,会与家人相聚团圆,感恩天地、祭祀先祖,吃着亲蜜的吉祥团圆饭,过着年味最浓的一晚。

    除旧布新,除了有对过去一年岁月的告别之情外,同时也有对未来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祈愿。

    三、祛邪扶正,张贴对联和门神

    除夕当天或前一天,民间家家户户会在门上张贴对联和门神。这个习俗,渊源已久,与古代的桃符有关。

    《山海经》中记载:东海度逆山有棵盘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枝东北有一个众鬼出入的鬼门,由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两公神差把守。

    两个公差看到有恶鬼出入,就用桃木和苇索驱赶或捆绑着他们喂虎。由于桃树长在鬼门旁,民间便传说桃木能驱邪,鬼怕桃木。

    春秋时期,民间便有在门户上悬挂桃木的习俗,也有一些人,将桃木削制成了“桃符”,在岁末张挂于门窗上,并一年一换。

    随着木刻和雕绘艺术的发展,人们还将神荼和郁垒,以及历史上的忠义之人的神像,雕刻在桃木板或纸上,这就是“门神”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蜀国皇帝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当天,亲自在桃符上写下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此,桃符逐渐被对联所代替。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无论诸侯公卿还是庶民百姓,都要在除夕张贴春联。于是,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开始普遍盛行。

    也有说法称贴门神和对联的传统,在唐朝时期也很盛行。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曾记载过一个故事。唐太宗被泾河龙王冤魂缠身,梦中听到“鬼”叫声,得了重病,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身披武甲,手执兵器,分别立侍于大殿左右,当夜唐太宗没有再做噩梦。

    随后,唐太宗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画像,挂于宫门上,以避邪恶,称为“门神”,后民间百姓纷纷效仿至今,希望对联和门神,能帮助他们逢凶化吉,带来平安幸福。

    综上可知,除夕的传统习俗,都是围绕着“辞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主旨,可见,除夕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西游记》、《山海经》、《中华传统民俗五千年》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中的除夕,有何独特?为何古人认为比小年和正月初一都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vd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