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改”字
我估计不少伙伴应该不是很喜欢这个字,自己每天努力干活,好像也没做错什么,要改什么改呢?
这就是为什么要改的原因。
因为你随时处在悬崖的边缘,却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这份大意就已经需要高度警惕了。
王阳明说,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这过错就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就又积满了一层,本来昨天已经扫过的,今天忘记跟进 ,第三天再来看,地上又是一层污垢,相信有清扫习惯的人对此应该感同身受。一天不扫,都会有很多灰尘,更何况一周才搞一次,甚至长期不搞,那就会积累更多的污垢而不自知了。
只有时时勤拂拭,不断擦拭,才有可能保持一个洁净光亮的外部环境,内在也是如此。
人到35岁以后,很多人会非常焦虑,急着找一个又一个可行的创业项目,赶着上一堂又一堂感觉非常必要的课程,却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很少去改正自己的过错,就会越走越无力,很难真正获得新机。
成年人的学习,主要是一个“改”字。改自己的过错,改老旧的观念,改不合适的思维习惯,改不好的习性,改自己的工具方法,甚至改自己的操作系统,只有把自己彻底改造一番,好好改一改,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固守一切,不愿改动,不愿改错,不愿反思,就会越走越艰难。
改,最主要是改过。为什么要改?因为只有改过之后,才能让心体透明,才能让内心光明,然后才有真正的改变可言。人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心的改变。心的改变,首先来自于对错误的修正。如果不知道错误是什么,不去修正错误,这颗心就很难改变,很难变化气质,这个人也很难改变,外在世界也很难真正改变。
所以可以说,你的外在世界是改出来的,一念一世界,一改一乾坤。稻盛和夫说,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内心就是那个投影机,如果投影机的投影方式不改变,投射的结果肯定不会改变。
不用忌讳“改”这个字,改过并不丢脸。就像王阳明所讲,“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那又有什么样的过错呢?
“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可以自问。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可以自省。
“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可以自查。
“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可以检视。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可以效仿。
因此,每天都要去反思,看自己做得如何,是否有过错,要知错能改,及时改过。就像富兰克林一样,对照十三美德,每天去看自己做到了没有,有哪些欠缺之处。就像曾国藩一样,每晚反思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深刻反省悔过,然后才有进步可言。这些都是顶尖高手随时在用的方法论,相信他们都不傻,最好不要不以为然、轻飘飘带过。
就像《了凡四训》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天下聪明人不少,最后很难取得一些成绩,只是因为太自以为聪明了,不知改过,不愿改过,耽误了一生。
《论语》上有记载,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让使者来探访孔子,孔子问蘧夫子在家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蘧夫子一直在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称赞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为什么呢?因为这位使者知道他的主家翁在做什么、关注什么,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可见,改过就是古之贤者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也可以把改过视为自己的日常生活。有过错不可怕,“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也就是说,一念改过的当下,这颗心就是透彻的、纯粹的,以这样的心去做事,才能“心能唤物,物必至”。
因此,最好不要把这些当作老套酸腐的道德说教,它们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之处。人到35岁以后,不像过去那般心浮气躁,更应该沉下来,体会这些经历过历史检验的真知灼见,用来切己体察,才有走好下半程的资粮。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你真的有为自己好的心,才能做到克己改过,能做到克己改过,然后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你真的对自己好吗?
有时你以为的对自己好,不一定是真的为自己好,可能只是为了那个耳目口鼻而已,只是为那个皮囊而已,甚至连那个皮囊都不曾为,这就是要高度警惕的地方了。
这个时候,切记用“改”字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