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19 Way of thinking

11/19 Way of thinking

作者: yiyan | 来源:发表于2016-11-20 10:37 被阅读25次

    终于看完了Ted Chiang的The Story of Your life。很奇妙的一部中篇科幻,和电影比各有各的好,但是还是高很多个level——比起科学,原著其实更多在讨论哲学的东西。刚看完还懵懵懂懂的,可是越想似乎越清晰,越想就有越多内容被牵扯进来,而且越想越觉得似乎空间和时间上的“周围”发生的事情都想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起来了。

    首先是关于因果论,先摘抄一些在这里:

    又想起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父亲曾听见关于自己儿子弑父娶母的预言,于是决心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结果俄狄浦斯没有死,另一个国王收养了他。长大后,俄狄浦斯得知自己会弑父娶母,决心离开自己的父母,路上杀死了一辆马车的人,其中就有他的亲生父亲。于是他来到一个王国,解开了人面狮身兽的谜语,迎娶了这个国家的王后,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

    所有关于预言的故事,你会发现,故事里的所有人都逃不出故事一开始预言的结局。《哈利波特》从一开始预言伏地魔会死于哈利波特之手,《麦克白》从一开始预言麦克白会成为国王,然后被取代,《俄狄浦斯》从一开始预言俄狄浦斯会弑父娶母。

    很早之前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虽不懂,或者说并没有看过任何希腊悲剧,所以无从判断,但还是摘抄下来。

    希腊悲剧的精髓在于时间,或者说缺乏时间。

    这几个故事里面,预言中的人物所做的试图改变预言的行为,都是预言的一部分,都是预言成真的原因。

    预言成真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识,就如同时间旅行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识一样。

    作者:爱尔格尼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96086/answer/69225215

    在哲学中,因果律和目的论之争,实际上体现了现代哲学与古典哲学的不同。而对命运的思考,正是古典时代(主要指古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和希腊悲剧的主题,这一点,小说中实际上有明显的提示,中译第52页“如果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就会有种种外部力量联合起来,迫使她按照预言行事,无论她的自由意志如何。”

    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Levinas)在批评传统的时间观念时曾说,在传统时间中,“每一个具有唯一性的现在都为了未来和未来的客观意义而牺牲自己”,而他所主张的时间观则是,“恢复每一个时刻在其时刻自身之中的完整意义”。(见《总体与无限》)有没有发现,前一种时间观正是小说中人类惯常的因果性,线性思维方式,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个线性流动的顺序,使得过去和现在的价值要依赖未来的结果作出判断,虽然列维纳斯和特德姜的着重点不一样,但他们所说的因果性思维方式却是一样的。但列维纳斯所主张的时间观则是一种每一个时刻都有它自足的完整意义,都是有价值的,这不就是文中说的“它们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有最大目的”吗?

    当然,因果论和目的论的讨论并不是列维纳斯首创。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采用的就是一种目的论的思维方式,在他著名的“四因说”里,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那里最根本的原因在序列上不是在结果之先,而是整体笼罩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所谓的“目的决定论”。

    而因果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统治人类的思想,要到相当晚的文艺复兴之后。所以小说里说人类一开始就是线性的想问题并不确切,起码在古希腊,人们并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将Ted Chiang所表达的和古希腊悲剧联系起来,才让我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感知,也让我找到一种root:原来这个想法并不是全新的,它是有源头的;它也不是完全从physical science(费尔马定理)中借用而来的,而是有人文基础的。但是更令我惊艳的是这个回答:

    李安曾经说过一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华语导演的身份。”

    我想他指的是,在他的电影里,不管是何种题材,都不自觉流露出来的东方意识

    我想华裔作家特德.姜也是如此,即使他不懂得中文。

    当我读完《你一生的故事》,我就在想,这不就是《华严经》么?

    下面摘录《华严经》八句偈: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八句话,讲的就是在某种修行模式下,比如小说主人公努力学习外星语言,开始体会时空的交错与并行。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已经经历了我的一生,并且能够根据命运的安排去过完自己的一生。

    在最近比较热门的电影《路边野餐》中,也是通过《金刚经》为文本来组织时间倒流与交错的主题,这和《你一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大圣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96086/answer/116658539

    很有意思的想法,所以我们所说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呢?现代这种美式文化主导的社会中,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似乎被take for granted了。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在追求一种“反自由意志”的东西?自由意志真的是好的吗?或者说它真的是存在的吗?因为知悉未来而失去了想象中的主导权真的是一种悲哀吗?又或者是一种gift?很喜欢知乎里另一个作者说的“耐受力”的提升,人类是渺小而脆弱的,如果真的有一个上帝,TA不让我们知悉过去和未来的秘密,不过是怕我们承受不住罢了。

    但是对我来说更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是关于思维模式的东西。这篇小说让我再次去思考,那些我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真的是那么理所当然吗?就像最近在INSPEDIA小组中与组员的争执一样,我一直stick to my way of research,觉得没有明确的research question/title/topic就没办法进行下去,我的脑子就过不了这一关。但是通过广泛阅读来逐步寻找方向的方法真的是行不通的吗?或许Danchen说的真的有道理,我没有尝试就否定,大概也是不科学的吧……总之尝试着更谦逊一点,更从容一点,不那么pushy & 着急,nothing can be done overnight。尝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许是一片新的海阔天空?

    还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简直快要忘了但是又勾起我大一的回忆。尤其是现在身在多语言环境中,我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语言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是多么明显。对于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识,对于个体和群体的看法……这些都是communication中的障碍,但或许又是communication中灵感火花的来源。这个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zMzEyMzQ4.html里说的技术或许有些过度包装,但这句话很值得欣赏:

    "If all my possessions were taken from me, with one exception, I would choose to keep the power of comminution- for with it, I would regain all the rest."

    ——DANIEL WEBSTER

    它让我又rediscover了我对communication热情的来源,那种最初的motivation—to connect, so that to rebuild everythi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19 Way of thinking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ae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