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很喜欢这类,有关心理的书。
要说自己是个孤独的人吗?歪头一想,从小到大的知心朋友数十个,也陪伴过自己度过无数无聊无趣的时光了。
但要说,不是孤独的人吗?这张流传甚广的国际孤独量表,除了还没看过海,(或许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旅游也算?)我全部都体验过。
在我看来,孤独不是多人聚集在一起,就会消解掉的产物;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会被凄凉包围的悲惨。
关于孤独,大家好像都避之不及,哪怕是有关孤独的书。而我是出于什么缘由接触到的这本书呢?好像是自己逐渐爱上独自行动之后渐渐发现孤独的快乐,想看看这位作者关于孤独的价值探讨,是否会和自己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妄图与森博嗣的见解不谋而合,实在是高攀——更让我获益匪浅的,是对孤独的正名、感恩。
《孤独的价值》,标题直白到可以一眼见底,难以让人想到本书作者竟是推理小说家出身。但在追求吸睛标题党的现今,这一标题更显得孤独且有些许老派。说它不好,却好似隐隐与书中的内容贴合。啊,好像有着一个有意思的小心思。
书里说了什么呢?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本书也像一本生存手册,教害怕孤独的人理解孤独,教对孤独无感的人爱上孤独,教逃避孤独的人接纳孤独,教热爱孤独的人肯定孤独。
但是其实独行了这么久,我并没有深入了解到孤独的本质是什么。而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森博嗣的分析有着极为浓烈的个人色彩,从【制造孤独的是自己】到【孤独是人类的必需品】等,一些大胆又看似反叛的观点,却让身为读者的我有着崭新的认知与思考。
森博嗣把孤独比喻在秋千的晃动中、海浪的前行里。甚至,还有数学课本上的正弦曲线,都能够被用来分析孤独与生活的关系。
"快乐与孤独原本就是光与影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他们就像海浪一般不断重复着到达最高点,又落回最低点的运动。我们因为有过快乐,才能感觉到寂寞,而又因为了解了寂寞,才能感觉到快乐。这种在两者之间变化又不完全偏向任何一边的过程,才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中学时代的自己,做任何事都要与闺蜜相伴。从吃饭到去厕所,好像一个人去做这些事情,别人闲言碎语能将自己生吞活剥。可现在长大了,哪怕窝在家里,却更怀念在学校独自生活的日子。不是因为习惯,是我才发现一个人行动是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时,是不用为选择哪家餐厅哪道菜而让步时,那种来自生活的自由与随心所欲,如此美好与难得。
森博嗣在后记里说到,孤独能够让人变得温柔。这一点更是深感赞同。有接触才有矛盾,有立场才有争吵。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压力会随之消失,谁又会不温柔呢?
尽管现在过上作者的生活还是奢望,但希望未来的我,可以没有焦虑、从容不迫地奔向美好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