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常网上冲浪的我看到了一条微博热搜“大一新生要不要加入学生会”,想起我们也曾发过相关的文章,但我连点进去的欲望都没有,还不是因为我已经是大三的老人了。
刚好想起前两天,有一个师妹来加我。
她兴高采烈地问我,学校的宿舍、学校的食堂、学校的一些制度等......我兴致阑珊地回答她。
马上就9月了,我们将会在同样的学校学习,带着不一样的心境。
大一的人还在试图挖掘自己身上学习之外的潜能,大三的人在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后,也已经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向了。
换句话说,心静下来了。
她的兴奋和新鲜感,我也有过,只为突然没人管的日子。
但是,今天的我,不一样了。
开学了,要赶快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新的学期要考哪些证,还有最重要的,考研还是工作。
如果说大一还是个脱离了父母和高考管制的孩子的话,大三的我们更像是个大人的样子。
我们在这一年里所做的很多选择,都是关乎人生的节点,比如工作or考研,考研的话,国内or国外?
而面对这一个又一个抉择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抉择的魄力,是在前两年的大学生活中慢慢沉淀下来的。
所以,也许大一和大三的生活内容截然不同,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只是不同时期的我们。
我们应该为之保持新鲜灵动的,不只是大一,而是每一个我们正在感受的当下。
Ⅱ
高考后,有一个同学给我写赠语,里面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高考后,生活马不停蹄。”
我一直在品味这句话,也是最近才慢慢明白。
其实有很多待在象牙塔的人,还是存在着学生心态,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然而大学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给了你很多时间和空间在这四年里学习着如何适应这个社会。
要尽快去适应你的大学,因为那是你的生活。
但是,我不太喜欢一个大学生有太强的年级意识,这种意识会慢慢强化着你的学生思维,而学生思维经常会使我们在事后对自己的选择没那么满意。
从时间维度看,从四年后的你理想的生活倒推回来看,再筛选出此刻大一大二大三面对的一些抉择孰轻孰重,会不会比一味听从别人好。
至于理想生活的定义在哪里,就是在有可能性的前提,挑战一下自己。
比如,如果你有哪方面的理想,制定出为了达到那个程度要做的努力,然后请你身边比较有能力也了解你的人分析一下。
大学真的很容易迷茫,但能经历过的都是好的,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更好。
我羡慕他们的年轻,但是我从没有觉得此时的我有何不好。
曾经不太好的生活,我们都有过,因为我们始终都是在渴望变好。
说起来,我不止一次看着自己胶原蛋白满满的脸想过,我要怎么接受十年后甚至二十年后的老去的脸。
可是,转念一想,又有什么所谓呢?
二十岁有二十岁的精彩,三十岁有三十岁的境遇,四十有四十的沉淀,二十岁的年轻的我没有权利为以后的自己悲春伤秋。
那些皱纹后,是经历过多少世事沉浮的精彩啊,如果只是看到了容颜的变化,还是不免轻浮。
年轻真的好,它能抵过那么多容颜上的不足,可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当我们年轻,我们可以肆意;
当我们经历得多,便获得了岁月所馈赠的平和包容。
Ⅲ
其实,上了大学后,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单一地刷题。
大学身边的人也不是想着同一目标的战友了,会变得很复杂,你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令你高兴和难过的事。
不同的经历,多元的三观,和身边的人不断地碰撞和磨合,也会有难熬的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但是,这就是生活本身。
即使我们总是对某个时候的自己满怀期待与热忱,但是我们还是要有心理准备,阳光越多的地方,阴影也越多。
很多人会在大学里失去存在感,进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因为大学里人才倍增,曾经那个优秀的自己,好像没有那么优秀。
很少人会意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我们从不是主角。
所以在人生的第一段由自己掌控的时间里,我觉得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找到自己的生活。
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不断试错也要清醒地活着,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在我看来,活着就是为了体验的,而不是当别人的世界里的背景。
因此,创造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的事,它是能区份你和另一个普通人的重要因素。
而寻找不同,是大学的重要功课,也是一生的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