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科特和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合著的一本书,这原本是两位教授为伦敦商学院MBA学生开设的一门“百岁人生”课程。
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花了大量篇幅推荐了《百岁人生》,因此我将这本书收录了年度书单,并在开始读书之前在得到听完了这本书的简介。很庆幸,在2019年的第二个月,我就读完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这是一部大部头,我读完整本书一共花费16个小时,读完仍觉意犹未尽。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引人思考,也很开脑洞。
未来,人类的预期寿命会越来越长。自1840年以来,预期寿命每年增长3个月,也就是说每10年增长2-3年。因此,如果2007年出生的孩子有50%的概率活到104岁,1997年出生的孩子有50%的概率活到101-102岁,198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8-100岁,197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5-98岁,196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92-96岁,1957年出生的人可能活到89-94岁……人类开始进入“长寿时代”。
然而,长寿意味着礼物还是诅咒?活得时间越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钱。个人的财务状况如何,自己的储蓄是否足够支撑退休后的生活开支?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有研究表明,50%的中国家庭没有储蓄。
研究还表明,富人的生活比穷人要长得多。这绝对颠覆我们已有的认知,虽然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这不平等,富人的预期寿命要比穷人多了12年以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百岁人生”?
1. 长寿时代,我们和孩子待一起的时间相对会更短。假设我们都能拥有百岁人生,我们陪孩子成长的时间是20年,也就是说成年后的我们有2/3的时间孩子是不在身边的,整体来说我们花更少比例的时间在抚养孩子上。如此一想,是不是更要珍惜这短短的20年人生?
2. 长寿时代,要更加重视储蓄。年轻时,因为有工作收入,还可以日光月光甚至寅吃卯粮,然而一旦到了老年,没有储蓄,人生应对风险的能力就会非常差。恐慌、疾病、抑郁,这时候长寿就会变成一种折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后悔年轻时没有多存一些钱。中国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阶段还行得通,如果真能活到100多岁,儿子也差不多要七八十岁了,还真指不定谁养谁。
3.长寿时代,重视组合资产配置。书中提到了三种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转型资产。在百岁人生中,这三种资产缺一不可。作者特别强调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健康、亲情、友谊和爱情都属于无形资产。长寿时代的婚姻关系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长久,同时也是考验。特别是其中一人处在转型时期,伴侣之间亲密无间的配合会让转型变得容易一些。在漫长的一生当中,伴侣为彼此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为讨论艰难的决定和真诚的批评提供意见。总而言之,长寿时代,伴侣比以往时候更加重要。
4.长寿时代,重视建立多元网络。这其实是转型资产的范畴。一个人越是建立了多元的网络,他转型起来就更加容易。当一个人在前所未有的广泛和多样化的网络中进行互动时,他的观点会开始转变。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感触特别深的,得到大学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位同学都有一把帮我打开他们各自领域的钥匙,我的世界顿时变得开阔了。
5.长寿时代,重视教育与自我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要终身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掌握的技能会过时,会越来越丧失竞争力。长寿时代,人们受教育的时间会延长,学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如果个人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很难保证不被淘汰。越是长寿时代,越是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这本书让我提前看到了未来长寿时代人们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们要如何应对。感受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还没有完全消化,需要自己不断反刍和细细咀嚼。
最后,推荐你也读读这本书——《百岁人生》。
(写在日更第四十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