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比(Bartleby)一词,来自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笔下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职员。巴托比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他从来不喝任何饮料酒精,也不阅读任何书籍报纸,常常望着窗外凝视许久,还直接住在办公室里,哪儿也不去,甚至连周末也不例外,每当有人请他聊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或者交代他去做一项工作时,他总是这么回答:“我宁愿不做。”
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以此形象杜撰出“巴托比症候群”一词,特指那些对文学创作持消极态度、甚至拒绝继续进行创作的作家,并写成小说《巴托比症候群》。不过,《巴托比症候群》是一部反传统的小说,甚至可以直接把它看作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因为全书由86篇没有原文的批注组成,而小说主人公就在这些批注当中事无巨细地例举所有他认为患有巴托比症候群的作家,简述他们的生平并点评其主要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书中提及的绝大多数作家并不是比拉-马塔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有证可查的知名作家。
《巴托比症候群》的扉页上写有法国作家让·德·拉布吕耶尔的话:“某些人的光荣或者优点在于写得好。至于其他人的,在于不写。”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名字,不过可知的是他是一个中年男性,单身,先天驼背,最亲近的亲人都已过世,在一家公司任普通职员,经常慌称生病从而宅在家里完成这部关于巴托比症候群的文学笔记。主人公在这部笔记当中例举了上百位现当代作家,范围涉及欧美和拉美文学,其中有的作家患有巴托比症候群,有的作家笔下人物患有巴托比症候群,还有的作家其文字或言论有助于理解巴托比症候群,这些内容都被主人公一并收录进来。主人公之所以热衷于研究巴托比症候群,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试着解析这种负面的冲动,只有挑战穿越这座“不”的迷宫,真实的文学才会诞生······唯有透过探索这座“不”的迷宫,才能找到通往文学创作的道路。”
书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例”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
鲁尔福是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燃烧的原野》和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但在这两部作品大获成功之后鲁尔福却终生不再写作,一直从事着抄写员的工作。鲁尔福是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停止写作的:“因为我叔叔赛勒瑞诺去世了,而我所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他告诉我的。”鲁尔福的叔叔赛勒瑞诺确有其人,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但这只是鲁尔福为自己抛弃文学所编造的一个借口而已,因为后来他又改口说:“现在啊,连吸食大麻的瘾君子都可以出书了。最近不就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书,不是吗?所以啊,我还是保持沉默好了。”
鲁尔福的同事兼好友,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都·蒙特罗索曾以鲁尔福为题材写过一个寓言故事《最聪明的狐狸》。故事里有一只狐狸,在写了两本成功的书之后不再发表任何新作。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不少人催促狐狸再发表一些作品,狐狸却总是这样回答:“但是我已经出过两本书了。”狐狸认为,那些人实际上只不过是想等他出版一本失败的作品而已,但他是最聪明的狐狸,自然不会掉进这样的陷阱。
鲁尔福沉默的真正原由或许只有他本人才知道。而更让人捉摸不透的例子是法国诗人兰波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他们的故事更加著名也更加神秘。从某种意义上,这群巴托比作家拒绝写作本身就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他们所有未完成的作品和想表达的内容形成了一部“隐形文本”,而文本就隐藏在“拒绝”这个动作上。
当然,创作力的衰竭和写作上的失败肯定是巴托比症候群最主要的病因,但主人公却有意略去对这种病因的探讨,因为在他看来,“因失败而成为巴托比作家,根本不值得给予关注。这种单纯的失败,不足以投射出文学深度,更无法编织出巴托比作家特有的神秘面纱。”
那么,如果非要从所有巴托比作家当中选出一个代表来,那一定会是卡夫卡。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卡和巴托比一样是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普通职员,沉默寡言,不善交流,终日都待在办公室里,唯一不同的是,巴托比总是望着窗外,而卡夫卡却是在写作。
比拉-马塔斯绝对称得上博览群书,而他在《巴托比症候群》中如数家珍般地谈及了上百位作家(经查证,其中有7位作家是他虚构的),但只有一位作家受到比拉-马塔斯的尤为推崇,其作品也贯穿全书反复出现,甚至这位作家的形象直接被画到了《巴托比症候群》的封面上:一位穿着黑色西服,短发尖脸,身材消瘦,眼神冷漠而谨慎的青年男子——没错,他就是弗兰兹·卡夫卡。
理解卡夫卡就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也是揭开巴托比症候群之谜的关键。可是,理解卡夫卡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不同于鲁尔福、兰波等直接拒绝写作的巴托比作家,在其病逝之前他都仍然进行着创作,但他的一生却又一直在写与不写之间反复挣扎徘徊,而他的自卑与恐惧源于他的父亲、源于他的工作、源于他的爱情、源于他的生活、甚至源于他的写作以及源于这个荒诞的世界。但遗憾的是,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多义性和歧义性,任何企图进行单一性的解释都将失败,对此法国作家加缪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诞》一文中有很好的表述:“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如果想把卡夫卡的作品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由,笔记写到最后,主人公不得不承认:“我的日记越写越离题,与一艘迷失方向的船无异,航行在这该死的巴托比病症之“海”上:这个谜一般的主题,没有中心思想,有无数的作者以无数的方式放弃文学,找不到全体适用的单一解答。很难用一句话总结我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也很难骗自己已经找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这股弥漫在文学里的瘟疫,究竟为何能终结这么多伟大的心灵?我只知道,为了表达这奇特的内容,我已成功航行过一站又一站,透过偶然听见的故事、真实的生活经历、一些零散的句子与无数片段的回忆,发现它千变万化的脸孔。”
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或许并没有所谓的答案。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似乎也没必要费尽周折去探究那些巴托比作家的“隐形文本”。因为不同于创作,阅读更多时候是一种兴趣,所以找到一部有趣的作品至关重要。比拉-马塔斯的《巴托比症候群》正是这样一部非常有趣并且值得阅读的作品,当然,前提是你并不介意这是一部没有情节的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