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惨烈,是多方导致的。
秦国的政局变化是影响长平之战战局的重要因素。范雎改名换姓到秦国之后,危言耸听,教唆秦王废掉了一直辅佐他的丞相穰侯和太后,秦王重用他,范雎由此成为秦国的丞相。范雎并不是清正的读书人,他是争权夺利的野心家,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他只是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为秦王出谋划策。
赵惠文王死,他的儿子成为新的国君。这位新国君对于老臣的信任有所保留,范雎的离间计用在廉颇和这位新国君身上,效果立竿见影。最终的结果打大家都知道,赵王临阵换将,赵括大意轻敌陷入秦军包围,长平一战,赵国损失了近四十五万儿郎。
赵军是被困死的,他们在没有后方补给的情况下,在秦军的包围之中挣扎了46天,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长度。这样围困的局面,秦王功不可没。白起计成的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立即下令召集了河内地区所有十五岁以上的年轻人支援白起,阻挡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后方有这样的君主,白起显然比廉颇幸运太多。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当然要寻求外援,齐王听了唇亡齿寒的一番劝说,执迷不悟,拒不支援赵国,赵国被困将士的46天,何其惨烈!
然而就算是这样,也不至于45万将士战死沙场。长平之战之前,心狠手辣这个词汇与秦国大良造白起似乎还有些距离,长平之战之后,恐怕要伴随白起终身了。长平之战前,秦国几次攻打韩国,占领的几座城池要道将韩国的领地分隔成了两个区域,相互之间的交流被阻绝。这样的情势下,失去另一半疆土支援的韩国上党城几乎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上党守将为保上党不入秦国,带着17座城池想要投降赵国,赵国国君听取平原君建议,同意了。因为这件前因,白起认为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怕引起动乱,在赵括战死赵军投降之后,使用奸计将赵国的士兵四十万人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可见,能听取臣子正确意见的国君是多么的重要。平阳君豹是明确进言赵王不要接受上党的,没有这个前因,至少四十万的赵国将士还可以平安归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