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元年(公元700年)
1、
十一月二十八日,内史武三思免职,改任为特进、太子少保。天官侍郎、平章事吉顼贬为安固县尉。
太后以吉顼有才干韬略,所以对他委以腹心。吉顼与武懿宗为了赵州战役,在太后面前争功。吉顼身材魁梧,能言善辩,武懿宗矮小而驼背,吉顼看着武懿宗,声气凌厉。太后由此不悦,说:“吉顼在朕面前,尚且鄙视我武家人,以后如果有什么情况,还能依靠他吗!”有一天,吉顼奏事,正滔滔不绝,援古引今,太后怒道:“你那一套,我早就听够了,无需多言!当年太宗有一马,名叫狮子骢,肥大健壮,谁也不能调驭他。朕为宫女,侍奉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服它,但是需要三件东西,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以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太宗赞扬朕的壮志。今天你岂足以污朕的匕首吗!”吉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太后这才止怒。诸武怨恨他依附太子,共同揭发他的弟弟假冒而得官的事,由此被贬。
辞别之日,得召见,涕泣说:“臣今天远离宫庭,永无再见之期,愿陈一言。”太后命他坐下,问他,吉顼说:“合水土为泥,水和土相争吗?”太后说:“不争。”又曰:“一半塑为佛像,一半为道教天尊,相争吗?”太后说:“要争了。”吉顼叩头说:“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平安。如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这是陛下驱使他们以后必然相争,两不得安。”太后说:“朕也知道。但是已经这样,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
华杉曰:
吉顼提出的问题,已经无解,只能等武则天死后,他们自己去解了。武则天之前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写下盟誓,祭告天地于明堂,把誓文刻在铁券上,藏于国史馆。她这也是无可奈何和稀泥,如果谁告诉她这样做有用,她自己也不信。
武则天很自豪她的三件武器,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而她的脆弱就在这里,靠暴力和恐怖维系的东西,你死了之后,就土崩瓦解。武则天自豪,她手握着铁鞭、铁锤和匕首,可以让全中国人匍匐在她的脚下;但是,当她死了之后,铁鞭、铁锤、匕首都得撒手;或者,她还没死,只是老了,握不住了,那时候,她连自己最爱的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了,他们会死在别人的铁鞭、铁锤和匕首之下。
2、
十二月一日,立故太孙李重润为邵王,他的弟弟李重茂为北海王。
3、
太后问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陆元方以外间有什么事发生,回答说:“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报告;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由此忤旨。十二月十日,免除宰相职务,任司礼卿。
陆元方为人清廉谨慎,再次做宰相,太后每有人事任命,多访问他的意见,陆元方将回复密封进呈,从未泄露。临终前,将奏稿全部取来焚毁,说:“我对人多有阴德,子孙应该不会衰落吧!”
华杉曰:
陆元方是盛德之人,不过这两件轶事,都有点毛病。太后问民情,你随便说说今年庄稼怎么样也可以,何必顶回去。举荐人才不让人知道,是我们之前说过多次的“不市恩”,恩是太后的恩,国家的恩,我为太后,为国家做事,对我举荐的人没有恩,这是正确态度和理念。但是,最后一句“对人多有阴德”,还是施恩图报了。
两件事联系起来,还是有一点“自我”,没有做到“无我”。《论语》,“子绝四”,孔子没有四个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断,不期必,不固执,不自我。陆元方有了“我”,就有了“期必”,期待子孙必然因我的阴德而兴旺。
读史,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陆元方已经接近完人了,但对他还不够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慎思、明辨、自省。
4、
任命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镇守碎叶城。
5、
十二月二十七日,任命狄仁杰为内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