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的原文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4),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1)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先生的翻译是:
子路请教怎样才是理想的人?
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像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加以文饰,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稍后又说:现在所谓理想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看到利益就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愿意牺牲生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生期许自己的话;也可以算是理想的人了。
【成人别解】
成人,先生讲的是理想的人。
这样理解的话,何必要有成人高考呢?对不对?当然我没有抬杠的意思,也不敢抬杠。追求理想的人这种境界,说实在,太为难自己了,也容易难为别人,对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揪住不放,对别人也容易造成求全责备。这又何必呢?人活着不是为了没事找事啊。所以,我更愿意把‘成人’理解为趋于成熟的人。
幸好后面孔子接着说了,加上自己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看到利益要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难要想敢不敢面对和担当,即使长期处于穷困,仍然能够不忘初心,坚定前行,这样也可以算是趋于成熟的人了。
最近一直对‘不见世间过’这五个字很痴迷。之前看到一个说法,把‘不见’理解为‘不计较’的意思,就是知道是非善恶,但是不说出去,尤其是不批评不指责不夸大不传播那些错误的、不善的事情。
今天看到这一集,又有了新的理解:不见,还应该有‘不现’的意思。也就是不让过错重演,对于自己尽量做到不贰过,对别人的过错尽量不要让它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辙。是这个意思。
不要说三了,父亲讲二人行必有我师,随便什么人,你如果仔细了解的话,ta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和镜鉴的地方。但是要记得,别人的长处未必都适合自己学习,别人的短处也不都是自己警觉到了就一定能够避免得了的。
见贤思齐这个想法是好的,还是要考察自己擅长的方面在哪里,有共性的地方可以去努力培养,差异很大的地方可以适当尝试,一辈子能够在一方面做到让自己不断有成就感就很好了,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尝试呢。
逐渐对自己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慢慢知道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同时对别人的做法慢慢懂得了解和欣赏,对人对己都能够尽量去扬长避短,这就是一个人慢慢成长,慢慢成熟,慢慢长大成人的过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