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不潜水后,你就会想着自己创造”
大约一周前吧,还在寒假中,我的时间十分充裕。于是又捡起大概一年前坚持不到20篇的千字文,结果现在写没三篇就停更了。据说,一个人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只有20%的时间在敲键盘,余下的80%基本是在自我否定与怀疑。你不可能在一个消极的情绪中做完一件事,更不用说做好了。
我问自己,为什么对写作这些事如此执着。虽然自己写的不多,也没得到过什么反馈(没好意思往朋友圈里转),但是依旧对此很上心。原因估计也就是我曾被许多人的文字深深吸引过,也由此探得文字的力量。而这些感受和语文课本似乎扯不上什么联系,印象中在校园里有意思的事,就是我在某个晚自习时,翻阅全班摆在每个人桌上的周记本。上面记的基本都是军训时的感想,具体细节已忘,但那种能了解别人所想的感受真的挺幸福。
文字在我看来就是联接人与人的通路,你可以用摄影、绘画和音乐来联接,但是在我看来最终都要回到文字,哪怕是专辑的一幅文案,写真集的一篇后记,漫画扉页的一句话,都让我感觉到离作者更近一步。当然在互联网时代,你看的更多的可能是空间动态、朋友圈、微博和博客,这样你就能更直接的和作者互动了,点赞和评论都可以表达你的认同。
不过我们更常有的状态是潜水,一有时间就打开微博朋友圈QQ群来看,但又碍于所谓的面子束缚,喜欢看,却很少发声。我曾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尽管隐约感觉到时间被碎片化得太严重,但还是刷屏停不下来。前两天就试着将微信朋友圈功能关闭,并记录下心路历程。
虽然关闭了之后,还会时不时打开微信,点开“发现”,自动点击顶部,但那里已经变成了扫二维码,而不是朋友圈。会有失落,但同时也会好奇,我这已经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到底对我有多重要呢?我的期望一下子高了起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你有再紧急的任务,只要你有那种执行力(不是想不想了,而是你刷朋友圈这种行为已经变成一种肌肉记忆了),你都会找个机会打开朋友圈刷几下。最终在关闭了朋友圈不到24个小时的情况下,我还是忍不住不嫌麻烦地打开朋友圈这个功能,愉快地刷起来。结果是令人无奈的,我在敲下这行文字时,竟想不起那段时间我输入了什么信息。尽管我已经是专门找段时间去看朋友圈,结果还是和平常一样,用不到5秒的时间浏览完。
关闭朋友圈并不意味着我不关心朋友的状态,只是我渐渐觉得你是你所创造的,而非消费的。做个点赞党简单(更何况我基本都是只看不点赞),更有价值的是你能构建一个相同的价值平台。所以尽量构思一条有信息量的状态,比整天刷屏有价值得多。
在这个自媒体泛滥的年代,许多人都有表达的欲望,或者说是希望有人愿意用心聆听你说话。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困难的,因为大众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若是想着怎么涨粉的话,估计会累死自己。不过若是将发QQ空间、朋友圈也算做一种写作的话,那每个人都写过不少,而且也在持续地写。希望自己也能写下去,渐渐告别潜水状态的小白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