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作者: 平凡中的淡然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09:16 被阅读0次

5小时40分钟,一次酣畅淋漓的读书体验。

这就是《随遇而安》的读后感。

认识孟非是从非诚勿扰开始,或者应该说知道孟非是谁是从非诚勿扰开始,但也仅仅知道他是非诚勿扰的主持人,鉴于也不怎么喜欢看这个节目,其实对孟非并无感。而初步了解孟非,就是这本《随遇而安》了。

知道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孟非而是因为一个朋友兼前同事,那是去上海出差的高铁上。五个多小时的车程,总窝在那个小空间里也是挺累人的,除了睡觉站起来走走顺便看看窗外的风景也是调节疲累的一种方式,而最好的地方就是两节车厢的连接处。

从卫生间出来,刚好看到他就站在车厢连接处,便走过去和他聊天。他当时正在看孟非的《随遇而安》,像大多数人会问的问题,这是本什么书?作者是谁?云云……他对这本书很是推崇,说写的很好。即便如此,也是在时隔几年的这几天才看这本书,而且还是在微信读书里偶然看到的。

我读书算是比较慢的那种,不像一些人可以一目三四行而且都记得住,即使读得慢我偶尔也得往回翻,因为有时会被人打断或者思想开小差,都会觉得正在读的这段文字没进入大脑,也确实没进入大脑。

但《随遇而安》不只时间用的短,而且往回翻的次数也很少。不能不说孟非的文笔真的很好,“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我想看过“非诚勿扰”节目的人应该有所感受。这本书也给我带来很多感触,很想记录下来而不是为了应付张帆的“作业”。(某人看到这半句可自行删除,哈哈)

01

第一个感受就是孟非的写作手法,作为一个靠笔吃饭的人,如果哪天能写出孟非这样的书,此生足矣。

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文字展现出来,其实很不容易,且不说能否像他一样记得小时候的种种事情,就算记得,是否能准确表达还是一回事。中国人特别喜欢在外人面前表现好的一面隐藏不好的一面,喜欢记录成绩而避讳一些糗事。

三十岁来临的前两年,我也萌发写一篇文章《当人生走向三十岁》,但只写了397字就写不下去了,一来不知道写些什么,二来不知道如何写,三来有些糗事也不好意思写。总之,现在还在文件夹里放着呢,希望有一天能重拾并完成。

《随遇而安》分为九部分,从重庆的童年写到南京的中学时代,从第一份工作印厂工人写到电视台的临时工,从电视台的打杂到摄像到编辑到剪辑到制片人到名记到主持人,从难忘新疆到希腊启迪到德国之行到以色列十日谈,孟非用他的文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孟非”。

02

第二个感受,要想被人记住就必须有一技之长,而且这一技还得很长很长。

很多人把孟非当成励志故事来说,确实如此,高中毕业没有接受大学熏陶,却能从一名工人成为著名主持人,连以色列政府都亲自邀请他去采访。在第九部分,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邀请函是以色列政府发出的,寄了两份,一份邀请江苏卫视派一个摄制组去拍片,另外一份指名邀请“孟非先生”。

我想,孟非自己写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也特自豪吧,不然也不会专门写出来了。要是我那是肯定肯定肯定非常非常非常自豪的。在运联当记者的这几年里,也是有人专门想让我写文章的,不过这半年多写的很少了,都快找不到感觉了。

说回一技之长。

孟非的“一技之长”就是他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据说孟非高考时,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而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一百分。孟非自己也在书中说,他经常上他们学校的红白榜,语文名列三茅是常事,而理科倒数也是常事。关于记忆力,他自己这样说:

整个中学时代,唯一让我觉得安慰并找回一点点尊严的,就是我的文科成绩还不错。这离不开我的记忆力。中学里学过的很多古文我到现在还能全文背诵,中学时期的六本历史书,我曾经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能背出来,连教材里的插图在什么位置、插图的注解是什么,我也全都记得。

看到这段的时候超级羡慕,这得是什么样的记忆力呀,像他自己说的“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力”。这个词很形象。

我又想起了别人对孟非的评价——旁征博引且通俗易懂。我想除了记忆力惊人,孟非本人对文学的兴趣以及他的总结能力也是非常惊人的。不然,就是一个脑袋里装了很多书很多词很多句子的书呆子。而之所以能获得通俗易懂的评价,我想就是孟非的总结能力了。我们往往只会死读书,而不会把他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人人都懂的语言。

所以,为什么要全面发展呢?有一技之长不是也挺好?即便全面发展,那也应该有一项是非常牛叉才行,不然怎么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能偏科,不然就考不上好大学,也确实,偏科确实不利于考试。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不偏科,造就了我们的平凡。有多少人是十全十美呢,德智体美劳样样牛叉?很少吧。而我们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

小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但,结婚生子的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我们孩子的命运。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所以,我经常跟我外甥女说多读书没有错,什么书都读,比起课本我觉得这要重要的多。但她现在不能理解,毕竟只是小学生,很多事都还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03

第三个感受,记者是个应该被尊重的群体。

最近热播的《维和步兵营》,网友大多喜欢杜淳饰演的林浩楠,而不喜欢贾青饰演的海蓝,甚至有人说,这部剧的一大败笔就是记者海蓝这一角色,甚至希望编剧早点让她领盒饭。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林浩楠的军人形象确实让人很燃,孤胆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但海蓝不畏惧危险,只为了把最真实的情况通过手中的相机手中的笔告诉全世界,难道不应该被尊重吗?写下这些评论的人应该都不曾做过记者。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那不是随便说着玩的。如果所有记者都畏惧危险,不敢揭露事实的真相,那才是可悲的。

现实生活中,或者在中国境内,不会出现海蓝在非洲在利比亚遇到的危险,但对于揭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经常在网络中看到,某记者为了了解真相去卧底等待。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都很是佩服。

孟非的“难忘新疆”,记录的是他们去新疆拍纪录片的经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去公主堡拍片,要过一条湍急的古河,而那条古河上只有用木板搭建的巴掌宽的吊桥,扶手是一条不能扶的很细的铁丝,那种只会出现在电视里的情景,孟非他们却真实经历了。不只爬过可怕的吊桥,还要爬六十度且没有什么可抓的山坡,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到达公主堡,因为六十度山坡上还有一个九十度山坡,对手无寸铁的他们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是记者,为了职责遍体鳞伤。孟非自己说,如果现在再有这样的工作他肯定不会接,实在太危险了。可想而知,当时他们面对怎样的危险。

我今天跟运联的几个记者说,他们应该读读这本书,有利于他们的记者生涯。我自己后悔没早点读,一直以来,我对记者这份工作多少有点抵触,特别害怕行业内发生大事,那就意味着你得及时出稿,无论是什么时间。现在,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我马上就不是了。但世事难料,谁说得准以后呢!

04

新疆、希腊、德国、以色列……孟非笔下的这些地方,我也想去看看。这些都是孟非以记者身份去的地方,工作之余还能感受当地的人文,那得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当记者这几年,也去了不少城市,当然都是国内对,但对这些城市相当于没去过,每次不是去特别偏的物流聚集地,就是呆在酒店参加活动,最熟悉的就是这些城市的机场火车站。一来是自己懒,二来是公司事多。

如果有机会,希望去那些地方看看,感受那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风貌、不同的建筑……我在想以后有机会出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应该尝试着写游记,不要走过就忘。

《随遇而安》,希望我们都能随遇而安。

相关文章

  • 读,孟非,随遇而安

    孟非文中说,不要指望自己父母。更多靠自 己。

  • 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5小时40分钟,一次酣畅淋漓的读书体验。 这就是《随遇而安》的读后感。 认识孟非是从非诚勿扰开始,或者应该说知道孟...

  • 读孟非《随遇而安》有感

    孟非,中国大陆著名男主持人,他主持的《非诚勿扰》应该是早就红遍了大江南北的。在上大学之前,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一...

  • 13/50本 【2016年读书】13/44周 《随遇而安》

    阅读书本:孟非《随遇而安》 阅读时间:2016.5.9-5.15 阅读的目标:通过孟非的人生经历,来感受随遇而安的...

  • 《随遇而安》–––孟非

    随遇而安,首先这书名就很吸引我。 孟非,一位幽默睿智的代表派人物。 认识孟非,是从非诚勿扰开始。在节目里,观众亲切...

  • 随遇而安

    ——读孟非《随遇而安》 关于作者 对于孟非这个人,在读他书之前,只是在非诚勿扰中见过。光头,感觉很睿智随性的一个人...

  • 随遇而安

    在读孟非的《随遇而安》之前,我所理解的“随遇而安”,是年老者对环境的与世无争,淡然处之。 但孟非对此词又有了新的定...

  • 《随遇而安》见孟非

    有幸在2014年的时候去过《非诚勿扰》现场,见过孟非真人,那个时候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明星光环的主持人,只是听说文...

  • 孟非:曾经的失败者

    喜欢孟非,是从初中看《非诚勿扰》时候开始的,了解孟非是从他的那本《随遇而安》开始的,而真正欣赏孟非是从鲁豫的电视节...

  • 读孟非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读。孟非,这个名字开始我并不知道,后来从小伙伴那里借了本随遇而安才知道所谓的孟非这个名字,再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孟非的“随遇而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bd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