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乱:战争留给村民的一场恶梦(一)
祖父(名讳张安和,字联珍,生于1904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十二,卒于1980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三,享年七十七岁。本书第三章内列三篇文章,专门讲叙我对他老人家的尊敬)在下社村(位于我村西,距离约十华里)教书期间,社会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北平卢沟桥发动进攻,我国守军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现代史上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序幕。
这种情况下,祖父也不能在外村教书了。在那个兵荒马乱年代,家里没个说话的男人,就好比房无架、屋无顶。祖父回到村,一边种地,一边在村里教书。后来,村民逃的逃、跑的跑,没有十室九空,也有多半人流落在外,有家不能回,有田不能种,只有东躲西藏。
村民把这段时间称为:反乱时期。反,是指日本人打来,村民习惯称反了。乱,指内战时期。村里老年人说的反乱,指的就是抗日战争后,1949年前这段历史。
记得小时候,祖父曾对我说起两件事情:一是他老人家见过日本兵,模样跟咱们中国人差不多,只是个头稍低身体略胖。对村民也不像电影里那么凶恶,尤其对小孩比较友好,偶尔还给小孩糖块吃;二是村民见日本人在河边洗鞋洗帽,才知道头上戴的帽,脚下穿的鞋,也能用水洗。这是村民以前不知道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阎锡山晋绥省防军第四师来忻,窃夺胜利果实,将忻县日伪保安队改编为“省防军”。村民称阎锡山部队为晋绥军,有人叫“二战区的部队”,村民还不能过安稳太平日子。那时候,阴山西平社附近,是八路军根据地。有人说是贺龙部队,有人说不是,村民不操那份闲心。阴山东是晋绥军天下,我村正处在敌我双方交界处。
那个年代,有家不能回,有家不能住,是很平常的事情!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体会不到有家不能回的滋味,只是在电影或电视里,看到类似的镜头,不知当时事实,是否跟拍摄出来的一样?和村里老年人提起晋绥军,时间过去半个世纪,他们还心有余悸。
然后,他们给我说起过去。
然后,他们给我说起那个不是年代的年代。
那时候,晋绥军住在新堡村。新堡村是豆罗村附近一个小村,豆罗村又是忻州到太原必经之地。当时区公所设在新堡村,所谓区公所,相当于现在的镇政府。每天上午九点左右,晋绥军就来了,有时到牧庄转一圈,有时连牧庄也不去,就呆在我村不走:等着吃中午饭。村民遭殃了,有时一家来四五个兵,有时一家来十来个兵。
那时,收成不好是事实,一亩最多打一二百斤粮食。遇个歹年景,连籽种钱都收不回来。即便收成好,除过上缴阎锡山政府的苛捐杂税,除过租用地主土地的租子,一年下来,连他们都难养活。再来这么多土匪,这是要他们的命!饭菜不合口味,不满意,还非打即骂。
有首诗歌,描写得就是当时情景:
砍伐桑柘作弓弩,检点乡兵空闾里。
民穷财尽国亦颓,妻儿星散永不回。
生死荣枯谁会得,一身流落走尘埃。
尘埃走罢夜孤宿,梦里分明见骨肉。
离情诉罢喜复悲,怪鸟一声啼破屋。
醒来依旧一身单,老眼滂沱泪不干。
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