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史钢》目的了解王朝更迭、政治兴衰、社会变迁,也描述文化发展、商业经济,地域民俗、大众生活等。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在封建组织演化中,贵族的后裔渐渐有降为平民的,知识也渐渐渗入民间,有两种,一是躬耕食力的隐者,二是靠相礼或授徒糊口的“儒”。
隐者,其识见竟敌得过当世晋国最足智多谋的大夫。真正的隐逸,没有当世的声名,他们的姓氏也没有流传。
“儒”,最初的儒,大约是公室氏室所禄养的祝、宗、卜、史之类,因主家的灭亡或衰落,而失去世职流落民间的,他们本来是贵族的“智囊团”,多半是兼通典礼的娴熟。
最初与儒对抗的学派是墨翟所领导的墨家和专替国君做参谋、出法令的法家。自墨家和法家兴起以后,派别日益纷繁。
第二节 墨子
孔、墨是两位常被并称的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人所敬仰。
墨子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是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首先替人类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规划。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着“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阶级、一国家的私利。
侵略的战争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墨子提倡“非攻”;统治阶级的独乐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墨子提倡“节用”;厚葬久丧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墨子提倡“桐棺三寸,服丧三日”的礼制。王侯世袭和贵族世官世禄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墨子设想一个合理的社会,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如此则舆论和政令符合,整个社会像一副抹了油的机器,按着同一的方向活动。这便是墨子所谓的“上同”。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在战国的一切学派中,墨家是最特别的。法家者流不过是些异时异地、各不相谋的人物,后世因为他们的方术相同,给以一个共名而已。儒者虽然有时聚集于一个大师之下,也不成为什么组织。唯墨家则是一个永久的,有组织的团体。他的作用兼有技术的传授和职业的合作。
这团体的领袖叫作“巨子”,是终身职,第一任巨子墨翟是大家拥护的,以后的巨子却大概是由前任指定。墨子所提倡的种种社会理想,大致是墨者团体内所实行的,也许是以前同类的团体所已实行的。墨子的贡献也许是把这种团体的实际生活类推到极端,扩充到全人类,并且给以理论的依据。
墨子死后,墨家并没有十分伟大的领袖继起,这也是墨家衰微的原因。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许行闻得滕国新即位的文公要行仁政,便率领弟子到滕都。宋国的儒者陈相和陈辛也来滕都,听到许行的教说,立即把旧时所学的“周公仲尼之道”抛弃,而变成许行的信徒。
孟子虽然拥护统治者的若干特权,毕竟认定政府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人民利益的保障。他对于民生问题,也有比墨子更具体的改革方案。
提高人民的地位,改善人民的生活,发展人民的教育。但在实施的办法上,《周官》的作者讲得比孟子更精详。1.政治方面征询民意,2.土地的使用权,3.民可以向泉府赊贷,4.“医师”和“媒氏”两职的职责,5.教育理念管理。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杨朱他提倡“为我”,这种思想,无疑是一向独善其身的隐者给自己的生活的辩护。
陈仲本是齐国的贵族。他却提倡“不恃人而食”的新道德。他所实行的新道德,据说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并且他的理论是很能“惑众”的,可惜其详现在不可得知了。
庄子善用恢奇的譬喻解说玄妙的道理。他的著作是哲学和文学的结合。
惠施是战国初中期之交思想界里一颗彗星。
老聃传说是楚人,姓李名耳,做过周室的守藏史。传说孔子在中年曾往周都向他问礼,又现存的《老子》五千言相传就是他的遗著。
老聃和庄子都喜欢讲这个“道”,因此后人称他们为道家。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邹衍的五德说正好给将兴起的新朝以制造符命的方法。这一系统应时的迷信,以著名夸诞的齐国做中心,不久便掩盖全国。
荀卿的礼制的维持毕竟靠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重于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荀卿的思想和法家这样接近,他的门徒中出了一个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和一个佐秦始皇实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决不是偶然的。
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其三重“势”,所谓势即是威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