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东北有兄弟两人,虽说是真正的亲兄弟,可这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却非常深,深到都想弄死对方的程度。当然想弄死对方也只是一个想法,并不能真的下个死手,毕竟这里还是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的。
这兄弟俩姓金,他们是金老太爷的两个儿子,老大叫金熙,老二叫金攘。据说当年金老太爷给两儿子起名时想的是他们金家的后代能够人口多一点,熙熙攘攘的,可惜事与愿违,金家人丁一直不旺,老大金熙只生了个闺女,尽管很能干,毕竟是个女孩家,老二金攘生了个男孩,可这个男孩子不太聪明,除了喜欢吃之外其它没什么爱好。
那年一年金老太爷走了,度过了贫瘠的一生之后走了,走得很是突然,没有留下谁来当家的遗嘱,这就是矛盾的根源。咱们这里的风俗就是一家只能有一主,男丁成年之后可以独立成家,但不可以带走家里的一草一木,自己出去闯天下可以,把家资带走不行。比如村西头老殷家那个不学好的儿子殷侃当年在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乘船出去打拼,居然发了财,带着很多钱回到了村里买田建房子,成了村里手屈一指的大户。因为有钱嘛,殷侃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甚至连姓殷的本家都不当一回事。
金老太爷死了,接下来金家谁当家的问题就很摆到了桌面上,老大金熙觉得他是长子就应该当这个家,俗话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老二金攘觉得老大家没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如果老大当家,将来金家的那一点薄田和房舍就得跟别人姓,这是万万不可的。因为都想当家,这兄弟俩就相互看不顺眼,在金老太爷的葬礼上就开始吵吵起来,起因是老二家的那个不太聪明的儿子提着灯笼走在了出殡队伍的最前面,金熙把他侄子拉到了他闺女的后面。金攘立马就不干了,说由来的传统就是长孙走在前面,哪有孙女走在前面的道理。金熙说长子家的儿子才叫长孙,次子家儿子不管多大都不是长孙,开始是兄弟俩吵吵,后来两家妯娌也加入到争吵的行列,众宾客连拉带劝才把事情暂时平息。
老大的老婆姓殷,就是那个很有钱的殷侃的姑娘,之所以嫁给金熙,是因为这个姑娘长得太丑,一般人不愿意娶。虽然殷家不怎么看得起金熙,可毕竟是自家女婿,帮衬一下也是应该的。老二的老婆姓施,是村里另一个大户人家施家的闺女,也是因为这闺女有些缺陷才嫁给金攘的。金老大和金老二之所以兄弟反目,原因也是俩家老丈人从中使坏,怂恿自己的女婿争家产。
在剑拔弩张的情形之下,二兄弟把金老太爷下葬了,在答谢各位亲友与高邻的酒席,这兄弟俩人趁着酒劲差点就打了起来,之所以没打起来是各自的老丈人厉声呵斥。那时殷侃和施家合伙办了个小窑厂,因为这层关系两家都要顾着面子,虽然内心里都想把对方弄垮掉,但合作关系还需要维持。在殷侃和施冰的主导下,兄弟两人把金老太爷的那份薄产给分了,南边那块田以及几间破草房子归了金大,北边那块田和几间砖房归了老二。这两货心里都不服气,但两家老丈人觉得这样行,他们也没办法。
转眼过了几年,两个老丈人因为窑厂利益分配不均撕破了脸皮,虽然没有干仗,但相互之间的吵骂声传遍了整个村子,殷家和施家都是大户,搞得村子里的其他人家只能选边站,也有些相骑墙两边都不得罪,可这种行径实际上两头不讨好把两家都得罪得不轻。那一年施冰过生日,金攘带着婆娘及那个傻儿子去给老丈人祝寿,在席间马尿喝多了,说当年金家就不该分家,老大家的田产迟早得姓了殷,简直对不起列祖列宗,说着说着哇哇大哭起来,当时在席间作客的人无不感动,纷纷说老大的不是。施冰说当年分家是不对,要不就回去揍老大一顿,让他把家产交出来。金攘有点吃不准,施冰说怕啥,爹爹支持你。
因为有老丈人的默许,金攘回去之后找了个由头把金熙揍了一顿,把个金熙打得哭爹喊娘,准备把家产交给金攘。在这紧要关头,殷侃带着几个人赶了过来,把金攘围起来猛揍,然后押着金攘跪在金家祠堂面前,要他承认金老大才是金家当家的,以后什么事情都得听金老大的。不得不说金老二是个硬汉,他挣脱了束缚一路向西跑到老丈人家,希望得到老丈人的支持。这老丈人是个滑头,他虽然不怕殷侃,不过见到殷侃还是有些胆怯,他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出面打架不太好,就给金攘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舅太爷,让他出面。按说舅太爷是金家二兄弟的公亲,应该能居中调停才对,可舅太爷与殷家有矛盾,所以就来拉硬架。舅太爷虽然年纪大身子弱,不过当年那种流氓气质一点也没减,在加上家里的几个孩子全是玩命的主,硬生生地把殷家带来的几个打退了回去。最后金熙和金攘谁也没有能当家,还是按原计划分家。
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的故事了,后来金家老大跟着老丈人做生意发了财,家里建了好几幢小洋楼,出门还有小汽车,后代都生活得不错。金家老二琢磨着如何再打一架,天天在家领着孩子练武,搞得家里一直很穷,到现在还住在那几间砖房子里面,一到下雨刮风就紧张得不得了,生怕房子塌掉砸伤人。金二家的后人背地里总是埋怨舅太爷,如果不是舅太爷拉硬架,由金熙当家,或许现在也能弄个汽车开开。不过这些话不敢公开说,要知道金攘家的规矩很大,谁要是敢忤逆长辈那就拖到祠堂大嘴巴子伺候,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