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写了23天了,今天想休息一天,看女儿的一篇文儿,写的挺好的,放在我这里。
东院食记
我来北中医已有两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是学校的建筑或是对各学科的了解,而是东院给我留下的五味记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离不了吃的,能在繁忙的学习后来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或是口味绝佳的小吃,唇齿间的愉悦流注全身,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五食堂离我们的教学楼稍远。但也不妨我“跨过山河大海”去拥抱我的桃花牛肉面。第一次与它的相遇是因为它的名字。这秋冬季哪里来的桃花呢?反正面条也不算贵,便买来了一碗。好奇中的等待是漫长的。但当面条被端上的那一刻。我开始忠于它的颜值了。不似牛肉只有零星几片的牛肉面,桃花面的牛肉多到令人满足,青菜经过热水的翻滚更加鲜嫩。倒在面条上,周围点缀着雪菜碎。
其实最令我感到幸福的还是它可以称之为“盆”的大碗。量足。一位壮小伙儿足可吃饱。但桃花究竟在哪里呢?哦。碗的边缘和勺子的底部上绘的都是桃花。“春去花还在”,原来是这个意思吗?面条倒只是普通的面条,但感觉就像是在家里,妈妈不断给碗里添的饭菜。可以吃到撑。
五食堂门口的烧饼也是一绝,但要晚上去,才是刚刚烤好的。轻轻咬上一口,表皮酥脆,内里厚软咸香。一般就着四食堂大叔家的泡面来上一碗,从胃里暖到心里。初冬的寒风似乎也没有那么叫人难以忍受了。
我一直不怎么喜欢炒饭这个东西。但三食堂的炒饭却让我改变了对炒饭的偏见。炒饭最忌油腻。阿姨做的炒饭,却不会让人食不下咽。米香味与蛋香味全部挥发出来,令人食指大动。阿姨也是个热情的人。每次去和她打招呼,她的态度就像是在招待
一位故友。让人心里暖暖的。
小吃嘛,秋冬季当属糖葫芦了。西区水果店的糖葫芦一直叫我念念不忘。山楂个个饱满,用句落俗套的比喻,那些串在一起的红果就像是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让人不禁想亲上一口(咬上一口)。想起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万年牢》里面描写爸爸做糖葫芦的片段。“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这也算是做到极致了。但我认为水果店的也不逊色。水果店红宝石上的糖风,使我能够看见现实中的聚宝盆上的光圈。水果店的小哥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用白芝麻搭配糖葫芦,这就像大白兔奶糖上的米纸,柠檬汽水中加入的一小撮盐,疙瘩汤里的米醋。简简单单的叠加,却是口感上的升华。
只是我再怎么念念不忘,也不会有回响了。水果店早已人去楼空,我的极尽溢美也成了“得不到的骚动”。我是个被我的念念不忘抛弃了的人。
汪曾祺在《草木春秋》一书中有一篇《知味集》征稿小启,是为了支持中外文化公司把谈吃的文章集中成一本。如他所说,这定然相当有趣。
是的,我们身边的美食理应被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对一道菜的记录,还有其中厚重的情感。当很久很久之后,我们离开了学校,去开拓象牙塔外面的世界,是否依旧会回想起北中医东院的美味以及当时谈论饭菜的津津乐道?
为纪念,作《东院食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