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是一个可怕的公司,一旦某个服务被他看上,他就用它的巨大用户基数,高效的“快速复制”和微创新来把你超越,把你消灭。
电子出版在国内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东西。
最早的电子书记忆几乎都是txt格式的小说,多半是盗版或复制来的,内容基本还是全的,但是排版格式就惨不忍睹了。根本没有阅读体验可言。
然后Kindle来了,2011年购入Kindle的时候,就还没有国内商店,只能在亚马逊美国的商店买书,都是英文版的书。这时候排版好了不少,而且Kindle的E-Ink屏幕和超长待机时间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不过不怎么接地气,都是英文版的书嘛,读着读着就累了。然后国内出了一个多看论坛,开始做ROM支持Kindle,Kindle刷入多看系统后,一下子就接地气了。好多爱心人士制作了不少排版不错的电子书上传到网上免费分享,那时候是我读书最多的时候,所以虽然当时最老的Kindle3买来一千多块,但是还是值回了价格,而且这玩意儿现在还能正常使用呢。还可以用来看多看阅读(但是竟然不能在国内的亚马逊商店购书,实在太老了,被放弃了)。
后来出了一个唐茶计划App(后面更名为字节社),应该说这是一个将国内电子书的排版、字体、设计等方面提高了一个阶梯的产品。只可惜昙花一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为什么字节社那么优秀,最后还失败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以为字节社以制作精美著称,导致书籍出品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编排,校正工作,导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当时国内的付费电子书的环境不如今天成熟,所以如果要想收回成本,势必在价格上有所提升。一本最便宜的字节社书籍就是6元,有的12元,18元,25元等等。与今天动辄1.99元甚至免费的电子书相比,价格上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尤其是在几年前的时候。(所以,有时候做一件事情,你光做的好不行,还要在恰当的时候做。)
最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多看App的横空出世,前面提到多看论坛做了一个多看系统 for Kindle,专门用于支持Kindle用户使用(抓住了国内官方图书市场的空白,感觉国内好多的软件都是由于一些空白期迅速成长起来的,有些后来屹立不倒,有些后来烟消云散),因此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我也是其中之一。(这批用户有一个特点,相对于普通用户更容易付费,同事看惯了英文版的多少多少刀的价格,再对比多看的价格就比较和蔼可亲了)更关键的是多看阅读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不断出电子书,一下子电子书感觉丰富了很多。有了前期的用户积累和后期的作品不断涌现,多看阅读很容易就获得了第一批种子用户,并且这批种子用户很快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好东西嘛,当然要大家分享。
截至目前为止,多看阅读已经提供了网页版阅读、划线、批注,网页版和App实时同步,选定内容分享到社交软件,书摘和批注导出到印象笔记并且可以自动更新( 也就是说,你对一本书做了批注或者书摘,如果绑定了印象笔记后,会自动生成一条笔记,以精美的格式提供批注或者书摘内容。如果后期再对这本书做了新的批注和书摘,则会自更新这条笔记,不会重复生成)。不要小看这条功能,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能,至少是我选择多看阅读也选择印象笔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对于一个懒人来说真是太实用了。
就这样,多看阅读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书籍以及完善的功能一下子夺得了当时精品电子书的大半壁江山,从此续演辉煌。彼时字节社已经风雨飘摇。
后来的豆瓣阅读等也只是昙花一现,成为相对小众的阅读软件。比如豆瓣阅读就略微小清新,比较适合订阅一些豆瓣上的豆油写的付费专栏等等。
而后,Kindle商店入华,新版的Kindle支持国内的Kindle商店购书,终于在Kindle上有不少中文版电子书了。亚马逊的实力也不容小视,一出手就上架了大量电子书。并且价格更为低廉(看来大家都喜欢用价格战这个武器)。不过能,Kindle上有一个缺陷就是只用来读读文字类的书籍还不错,如果是偏理工,涉及图表的,表现能力就不行了。而且Kindle电子书的排版,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比多看还是要差上一些。
最后,重量级人物出现了。微信阅读来了。
微信阅读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最开始我下载了一个试试看,没看出有什么优势,而且初期书籍也不多。跟多看比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嘛。而且我在多看上投入了那么多,买了那么多电子书,又怎么会轻易动摇呢。而且也没人喜欢在这个平台买两本,在那个平台买两本吧。这几乎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情况。
直到最近,在我待看书籍上已经堆积了20多本书,我想好好消化下了。于是打开多看阅读,可是尴尬的发现只找到了其中的两三本,剩下的都没有。很是失望,我已经基本很少再买纸质书籍了,除了专业书籍。因为有些书确实看了就完了。纸质书还要想法收纳,电子书没有这个烦恼,而且还方便搜索等等。
然后看到MacTalk的池建强老师发文安利了下微信阅读。说是他的新书《MacTalk:跨页边界》想出一个电子版。然后微信阅读有人联系了他,然后一周左右就上线了(大概意思),我被这种高效率所震惊。于是又下载了微信阅读来看看。这时候书已经很多了,而且界面更为简洁。
昨天参加朋友婚礼,下午闲来无事。午后、阳光、微风,懒洋洋的窝在沙发里,买了池老师的《跨越边界》,然后花了一下午读了一大半,很是惬意。
买书后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本电子书18元,买了后竟然还藏了一个彩蛋,还可以送一本给微信好友。这相当于我18元买了两本,还可以分享一本出去了。基于社交的基因暴露无遗啊。这样,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买书,然后赠书,然后其他人又回赠呢?这样一来二回,不是大家都栓在这微信阅读上了吗?
微信阅读还有一个好的东西,如果一段话不错,会有人做出标记,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经验。其他可以看到这句话有下划线,一点击就可以看到其他人分享的东西,很不错。有时候其他人的分享甚至比原文还精彩。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安静阅读的美男(女)子,是有选项可以关闭掉其他人分享的。
如果你觉得一段话不错,是可以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或者朋友圈的。当然这个功能不算什么特色,多看阅读也有类似的功能。
微信阅读上有大量的书籍,之前的20多本书在微信阅读上找到的比多看阅读的要多。而且微信上没有一本书,会如此提示你。
Paste_Image.png会告诉你你是多少位订阅者,会尽快引进此书,然后上架后会通知你。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到底多久能上架,但是这点上体验还是不错的,至少比多看阅读的这个没有相应的搜索结果要好很多。
看到今天的微信,我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多看阅读。
腾讯公司强大的用户基础,几亿微信用户可以直接登录,不用注册( 不要小看注册这个30秒的过程,很多用户就这样把某些软件过滤掉了。所以现在新出的软件,支持微信、微博等第三方登录已经成了标配,避免用户烦躁和增加记忆负担)。
再加上天然的社交基因的深入人心,阅读时长好友排行的花样腾讯是玩得得心应手,甚至还有阅读时长可以用来换书币买书。这不,我昨天买了一本书读了一个下午,就换了10个书币,我是不是又可以去买一本书了呢?
当然,微信阅读也不是完美无缺了。比如我最喜欢的导出笔记到印象笔记这个功能就是没有的,甚至导出笔记的功能都没有。我已经反馈了这个问题了,微信阅读会多久给个反馈,甚至做出这个功能呢?谁知道呢?
多看阅读,作为一个你的忠实粉,我越来越为你感到担心,奋起直追吧。不一定非要和微信阅读短兵相接,多发挥自己的特色功能。不要被历史的潮流给淹没了。
或许,以后某个公司创业的时候还会被问一个问题。如果你这个东西做红火了,腾讯看上了,也复制一个出来。你,如何应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