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想要清晰的、保险的回报,则收益低;想要高收益,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会非常大。
天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承受力,在安全和风险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
01 首控风险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安东尼奥就用了这种思路——他告诉他的老友,他并不担心他的货物:“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现代金融学者通过数学验证了这个理论,1952年,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发表了经典之作《资产选择》。他证明通过多种资产的组合,能够比单一资产更优。并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天的投资者会同时购买几个不同种类的产品,通过调整投入资金的比例,找到最优的结构。获得理想收益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这种在各种金融产品中,决定用资产买哪几种产品,每种买多少的过程,就是资产配置。
02 资产分配类型
市面上常见的金融资产分成四大类。如果用足球比赛打比方的话,它们是:
1. 进攻类:各种股票类。获取超额收益,靠它。
2. 助攻类:固定收益类,比如债券。安全稳定地跑赢通货膨胀,获得稳定的收益。
3. 防守类:保险。应对极端情况,防止后院失火。
4. 流动类:活期或者其他投资项目。这相当于不可或缺的“替补队员”。当场上球员疲劳、受伤或者关键时候需要逆转局势,都靠这部分资金。
03 资产分配比例
1. 先留出生活费:保证日常生活
先留出3-6个月的生活费,保证我们的日常生活,避免临时要用钱。
这部分建议买“宝宝”类产品,比如余额宝等,资金可以随时取出来,非常方便,收益基本在2-4%左右。
2. 买好的保险:应对不确定风险
谁没有几个卖保险的朋友?因为早期发展比较彪悍,保险给中国人的初始印象不算好。实际上,保险是被误解很深的一个理财方式,它其实是人生的托底神器。
有句话说起来蛮沉重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门越来越窄,但向下流动的门却永远打开。” 据统计,目前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当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就占到了42%。买保险很难改变人生,但是保护人生还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者,需要买更全的保险。
该拿出多少来买保险呢?有个“1010法则”供你参考。保额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左右。保费支出占收入比例10%以内。如果你年收入20万,那么用2万以下的保费购买200万的保额。
3. 股票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股票实际上是普通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最高效的方式之一。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公司的崛起,我们可能很难人人都去创业,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购买优秀公司的股票来获益。相比创业来说,股票的风险相比更小。创业者不能迁移,而股票可以抛售。
万科股东里有一位叫做刘元生的传奇人物。1988年万科“股改”(股份制改造)时,他用400万港元买入了360万股股票。后来的29年里,刘先生一股没卖,投资收益达到800倍以上。像万科这样,上市以来增长了成百上千倍的股票,还有贵州茅台、格力电器、腾讯控股……
中国的确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能坚持用选创业公司的心态选择股票,而不是听小道消息、炒一些完全不懂的代码,股票还是挺靠谱的。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研究,那么选择定投股票指数基金,也许花很少的时间,就能跑赢大部分乱动的人。
一定要提醒你,股票是高收益也是高风险的项目,股市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做“七亏两平一赚”。也就是说七成的股民都在亏钱;两成的人是持平的;只有一成的人是赚钱的。所以一定要谨慎。
PS: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 固收类:稳稳地跑赢通货膨胀
所谓“固定收益类产品”,就是存款、债券、普通银行理财产品等等。这些产品一般有固定的投资期限和固定收益,收益率在5%左右。
这种产品的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帮助我们稳稳地跑赢通货膨胀。同时风险相对较小,不像股票一样上窜下跳,可以成为我们账户的“定海神针”。
总之,资产配置的思路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并且在篮子间维持一个最优的结构,这样收益更高而风险更低。这种思路也可以扩展到人生的其他方面,如果你把人生完全寄托在事业上;把幸福寄托在一个人身上;把梦想寄托在某一件事上,你是否也在过一种高风险的人生呢?你是否应该思考自己的最优人生资产配置呢?
——以上内容来自古典老师《超级个体》
今日精进
关于理财投资,你有哪些故事、经验或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