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与老妈一起窝在家里看《北京女子图鉴》。
陈可看到初中毕业的王佳佳都可以在北京混的风生水起,不甘心在四川老家过差不多的生活,一个人拎包奔向北京。
陈可把工资期望从6000降到了5000,、4000,最后降到了“随你们定”,但仍然没得到一个工作。老同学王涛帮其介绍了一份小公司前台的工作,却对她图谋不轨。
寒风萧瑟的夜晚,陈可被逼流落街头,身无分文,无依无靠,一边啃着最后一块钱买来的半根玉米,一边无助的放声大哭。
无奈之下,陈可投奔曾经看不起的王佳佳,才发现外表光鲜靓丽的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地下室不仅狭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小床,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妈潸然泪下,哽咽着嘟囔:“在老家明明可以活得很好,干嘛非要跑去北京呢?”
陈可原本在老家有着一份稳定的国税局工作,工资2000多,这在2008年属于非常不错的工资水平了。安稳舒适,福利待遇好,是一份大部分人都要羡慕的差事。
放弃铁饭碗,依靠男同学才谋到一份小公司前台的差事,每天干着替人收快递发快递和订外卖的杂活,还差点被人占了便宜。
明明在老家可以活得悠闲舒适,干嘛非得跑到北京去遭这份罪呢。
2
看到卖玉米的老头只卖给了陈可半根玉米,还奚落了她一番。老妈忿忿不平:“这老头真抠,看姑娘这么可怜,还不送给她一根玉米!”
话说,在北京,谁又容易呢。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含饴弄孙的年纪,谁又会大半夜的还在大街上卖玉米呢。如果不是因为陈可的钱只能买半根玉米,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舍得吃一口玉米吧。
大学毕业时,我也曾像陈可一样看不起小城,孤身一人奔向北京。
我怀揣梦想,来到北京,以为只要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就可以做一个白领丽人,每天穿梭在CBD,从此施展拳脚大有作为。每天享受华服美食,交往完美男友,假期出国旅游。
北京是一座梦想之城,充满了无限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数不清的工作机会。
面试官问陈可:“为什么来北京?”陈可回答:“为了梦想!”面试官听到后都是相视一笑。
北京最不缺的就是梦想,但是北京更不缺的是为了梦想而来的年轻人。每一个机会,都有几千万人去争去抢。一个小小的本科生,要想在北京立足,谈何容易。
我充满信心的在小本本上写满期待的公司和职位,一次次充满期待的去投简历面试,一次次的遭受拒绝和冷眼。一次次的失望,让我产生自我怀疑,自己真的很LOW吗?
好不容易谋得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每日却不得不面对阴暗狭窄的地下室、艰难的早晚高峰、拥挤的交通、苛刻的房东、高昂的物价、挑剔的上司、遥不可及的房价。
每晚只有宝贵的五个小时睡眠休息时间,却不得不花五个小时浪费在上下班交通上。看着2万块钱的LV包包图片,却不得不吃着两块钱的廉价泡面。
来北京前,以为遍地是黄金。来北京后,发现遍地是眼泪。
3
为了租金便宜,我租了一间地下室。黑洞洞的一排小房间,脏兮兮的白炽灯散发出昏黄的光,就像一个垂垂老朽的老人。
楼道里散发着一股永远也不消失的潮味、臭味,永远见不着阳光的被褥有时候会潮湿的拧出水来。
有一阵,北京清理地下室,房东打电话通知我回去收拾东西搬走。我在公司忙到11点才回去,发现东西都已经被房东搬出了地下室,门口扔的乱七八糟的。
大半夜的,我就着暗黄的灯光摸索着收拾东西,在行李旁坐了一晚,想哭,却又怕吵醒别人。
第二天,我请了一天假,四处看房子,一个人提着大包小兜坐地铁搭公交搬家。
老妈打来电话,“如果辛苦就回来。”
我眼里含着泪,却笑着告诉老妈:“妈,我一切挺好的,你不用担心啦。”
等安顿后一切,我嚎啕大哭。接到领导催促的电话,我赶紧擦干眼泪,洗漱干净,饿着肚子赶往公司。
老家的朋友说,“你在北京是不是经常去看演唱会、去逛798艺术区?”
我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其实,在北京三年 了,我却哪儿也没去过。
每天如履薄冰的工作,晚上和周末要么在加班,要么累成了一条死狗,哪儿也不想去。
在地铁上,我看着像咸鱼一样挤在一起的人群,看着镜子里暗黄无色的脸,突然想:“我干嘛来北京遭这份罪,这就是我想要的梦想吗?”
4
《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经历了初到北京的举步维艰,十年的时间,从小公司前台一路走到了商务代理,最终走向了自媒体风口,成为了买房买车、前途无限的精英。
陈可给北漂的我们以鼓舞,激励了更多的人冲向北上广深。
我们都梦想着像陈可一样,在北京扎根立足,实现梦想。
陈可拥有绝世美貌,又有主角光环加持,出现在她身边的男人都无一例外的喜欢她帮助她。
如果没有水哥一样的智商,如果没有何猷君一样的家境,如果没有范冰冰一样的盛世美颜,哪儿来的贵人扶持、朋友相助、男友呵护呢?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把辛酸、一汪泪水罢了。
朋友雅丽去年放弃了北京十几万的工作,回到老家当了一名教师。
雅丽说,“虽然北京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无限商机,但是这一切与我们普通人没有多大关系。”
雅丽想让儿子在北京上一个好一点的公立学校,但是没有北京户口连学校大门都进不去。即使差一些的学校,也需要交高昂的借读费。
雅丽想给儿子报几个兴趣班,但是问了一圈下来,全是万元起步。考虑到即使在北京借读,以后也只能回到老家参加高考。雅丽兴起了回家的念头。
雅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年的借读费、房租、兴趣班、生活费等等,两口子三十万工资所剩无几,连买件衣服都要犹豫再三。
回老家以后,雅丽两个人的工资虽然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生活质量却反而提升了不少。
早晨,可以早起做一份爱心营养早餐。
中午,回家吃着自己喜欢饭菜,还能小憩片刻。
晚上,一起去看电影或者锻炼身体。
工作压力减小,全家人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
雅丽拾起了以前的爱好,开始看书写文。渐渐地,文字一篇篇的竟发在了不少公众号上,成了意外惊喜。
儿子受雅丽的影响,也开始喜欢上了读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北京有外地无法企及的优越性,但也有外地人难以企及的门槛。
外地看北京,就像城外人看城里。北京看外地,就像城里看城外。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有梦想,在哪儿都可以实现。
老家不是只能过差不多的人生,只要你有梦想,一样可以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