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去扒过一些互联网公司核心高管的履历,从内容条口晋升上综合管理者的位置上的少之又少,几个周期下来大半又因为业绩的连续无法完成败走麦城。反而是营销条口晋升上去的,大部分不仅稳坐其位,甚至还有着继续晋升的潜能。只是团队里的员工会对内容受重视程度没达心理预期发出些抱怨声。
这段时间我反应过来,内容条口晋升上去的,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精进内容上,也在无意识的放大内容在体系内的占比,没能随着岗位的晋升,走上更高一个段位去看整个组织架构中内容的影响力占比。这可能就是框住内容条口的人走向更高远人生的困局之一。
反观自己一直在内容上纠结,很多无力感也是源于没有跳出来看,在整个组织结构当中,内容这个前行者,与整个组织结构该如何环环相扣,内容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多的引导后续动作的完成。
知识付费越来越普及的同时,出来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可现实是“听课”或“看书”很多时候更增加了焦虑,却没能带来多少实质的改变。如果这个时候,有产品能让学员将渴望改变的意愿变成脚踏实地的行动,用行动推动改变,再带动认知升级。 必然会将效果翻倍。
线上社群其本质像极了联机学习,成功与否就看联机是否成功。
在社群初建立的时候,肯定会涌出一些活跃个体,这些个体可以从中重点挖掘出几个将来的小IP,并以这些小IP带动整个群体的活跃程度实现从点到面的带动。
同时也要积极关注那些愿意发声却又不太发声的中间群体渴望被看见的点,从点对点进行激活,实现从面到点的带动。这就需要在社群中最大化的给大家被看见的机会,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联机成功。学习型社群,有输入到输出的闭环,这个闭环内容,大部分可共享,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人的输出中反推自己的输入是否有效,而我们自己也在这中间不断被拉大脑带宽成为高效能的路由器。
在联机的过程中,不断看到有人呈现出破框后的喜悦,收获新我后的认知升级,社群中的中间层个体最容易被感染,也会跟着做出尝试的动作,一旦这样的被带动着行动起来后,边界不断被扩展,体验不断被延伸,就会对这个社群产生更多的认同。个体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结合社群就是无限的,一旦信任建立成功,粘性自然会提高。
再拉大尺度来看,在成功的社群经济中以IP为核心建构的社群里,有垂直的内容领域,清晰且持续的人格演绎,小IP的养成,又能在自带话题的势能之下,在各个社群中形成独特亚文化的形成空间。
当我回头再看我所在的一些优质社群,在IP和社群之间,整个团队并不是在经营某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在经营那些因某种原因聚集在一起的人。
既然是经营人,那就是在创建一个信任场,在信任场里,给大家一个社交圈,满足大家的情感诉求、社交诉求和获得心理成长的诉求。在情感、社交、成长诉求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群体凸显出来的价值观也会大为相近,这也就为后面的变现留下很大的空间。
从这点出发,在内容设计上,更应该侧重的不是要讲多少够专业够水平的知识,而是要如何能在内容输出方面,给大家多少认知的破框,行动的引导。
创业是商场的博弈,不是慈善的广济天下。再好的内容,如果带来的不是可以兑现的流量,也就无法立足于商场之中。
从加入社群中时认知破框,到现在参与运营其中后,我真切的感受着僵化的脑洞的一点点挖开,半径一点点加长,这种酸爽的疼痛感过后,却又发现自己看到了又一个纬度的东西,内心富而喜悦。
真的是脑洞的半径有大,世界就有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