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第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释义:
孔子说:“贫穷就很难做到没有怨言,相比之下富贵而不骄横就很容易做到。”
儿子,仔细读来,《论语》里充满朴素的生活气息,什么“席不正不坐”“不时不食”“有朋自远方来”“肉不正不食”“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等等,包括这篇,像拉家常一样讲道理,老夫子的祥和可亲跃然纸上,而且太过聪明。想出了“及门、登堂、入室”的办法,解决弟子人数众多的授课问题,绝大多数的及门弟子候在房外,等待少部分登堂弟子出来讲课,登堂弟子又候在门外等入室弟子出来传授,只有入室弟子才能得到孔子的真传,这不是夫子厚此薄彼,实在是人太多了才想出来的办法。孔门弟子三千,现在一个上千人的学校就不小了,要多少教师呢?孔子才一个人,而且只要一块干肉就教了,所以说他是一个温暖的老头。《论语》里大多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这一点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有感受。
黑格尔说孔子的学问简单而直白,是老辣而幼稚的处世哲学,还不如不翻译,这有损孔子的威名。其实黑格尔不懂汉文化。因为解读不了汉文化,西方的哲人们无法读懂儒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一切的东方哲学都由“血缘”发展而来,包括道家和儒家。如果抛弃血缘结构单看中华文明,将永远浮于文字表层而不得深入。
儒家文化植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上,也就是说根来自于血缘。《易经》云:“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社会关系因此发展而来,在孔子的理论中,父子关系的分量更重于君臣关系,大义灭亲并不属于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浓重而朴素的生活生活气息,自孟子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加与多样化,法家的参与才使得儒家文化面目可憎起来。
文中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是温和的,他理解贫穷的日子有多么糟糕,站在更高处为贫穷说了一句理解的话,当事事受阻于钱,谁都会发发牢骚。绝大多数的穷人是意识不到的,他们抱怨生活,抱怨上天不公。相形之下富贵不骄就容易多了,整天衣食无忧,吃好的穿好的,收敛一下骄横,相应容易的多。贫而无怨是本来就没有,发发牢骚总可以吧?富而无骄是本来就有,衣着光鲜摆那里呢!本来已经招人恨,在语言上就别在惹事了。因此只有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才能理解贫穷与富贵之间的差异,才能说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话来。
2020.12.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