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被常识欺骗,懂点人际心理

别被常识欺骗,懂点人际心理

作者: cc简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22:19 被阅读0次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类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成功学鼻祖戴尔.卡内基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5%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等只占到15%。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早就揭示了人是需要活在关系中的。

    所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命题。

    这里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天真的以为只要有心并付出努力,关系就会变得良好。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没有人一开始就想让关系变糟糕的,却最终走向了关系的破裂。

    依然记得《中国式离婚》最后女主对男主说的那段沙子的比喻,对于婚姻、爱情就如对待手中的沙子一样,越是刻意控制用力,越会偏离初衷。

    所以想要建立好良好的关系,真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来提高自己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建立关系的基础,不是从如何看待别人开始的,恰恰就是从自我出发的。

    约瑟夫.墨菲:“因人际关系而苦恼的人,他的苦恼不是源于和他人的糟糕的关系,而是因为和自己的关系糟糕。”

    所以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就是要从自我的熟悉开始,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接纳自己。自我的健康完善是健康关系的保障。

    埃利若.罗斯福说:”只要你有自信,任何人都不会让你感到自卑。“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关系的建立,都应该是使我们幸福的,值得我们维护的关系。那种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满足他人的关系,不是健康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自然会令自己苦恼的,自然要舍弃掉。

    一、所谓的第一印象

    不靠谱

    对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几乎已经达成共识了,所以为了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我们也是非常的执着。

    事实是通过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其实是很不靠谱的。

    有限的信息,加上主观的臆想猜测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显然是不客观的。而且之后都会因这第一印象来看待这个人,忽视其他信息。

    而实际上,人的性格绝不是单一的,是多面的丰富的,切忌根据某一行为或某一场合下的行为来判断。

    关键是声音和语气

    也正是因为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对于自己的外在形象我们都非常在意。

    这又进入另一个误区了,形成第一印象的因素中声音、语气、对话内容等听雪因素起到更大的作用。

    你绝不会对公鸭嗓的美人有好感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自信也是通过声音和语气来的,而不是外表。

    通过说话能力和语气的提升,提高沟通能力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会极大的促进关系。

    伟大的人谈论思想,平凡的人谈论日常琐事,心胸狭窄的人说别人的坏话—埃利若.罗斯福

    二、视线

    被别人注视的情况下,确切的说就是被关注评判,我们的工作效率会有所不同。扎克荣提出对于简单高熟练度的行为,在他人注视下会提高效率的优势反应。相反困难复杂的行为,在注视下,反而会效率低下的弱势反应。

    这就是社会促进现象。

    理解了这个现象后,如果对方做事不熟练,就当美看见。如果是熟练的,就给与表扬和鼓励。这才能建立良好关系的捷径。

    同时别人的注视,对每个人的影响也存在个体的差异,对外在评价过分看重的人,很容易在他人视线中失去自我。

    重视他人视线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叫做自我意识。这是一种性格。很难轻易改变。

    自我意识过高,过分重视别人评价而容易陷入不安之中。

    自我意识过低,忽视别人感受,不利于交际。且精神比较健康,没什么值得烦恼。

    自我意识高的人反而在人多的场合比较自在,因为视线分散。

    而在人多的场合在乎他人视线,却是一种优势,能关心每个人的需求,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而自我意识过低的人,不适宜在群体中生活。

    自我意识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人际交往。

    三、比较

    人是比较型动物,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了,发育早晚、胎动的先后,出生后更是一路比较到人生的终结点。在比较的文化和环境中,我们也学会了比较并延续到下一代。

    虽然“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被很多人认可,然比较却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周遭的环境。

    如你有一个观点,但你不知道这个观点如何,你需要通过周边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观点如何。对自己的评价也需要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确定。

    由于自尊心的需要,如果自己略胜一筹,就会高兴和满足,反之可能会沮丧和难过。

    所以有趣的现象是,当发现自己处于比较高的位置,你会想知道在你之上的人,而当发现自己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你反而关注比你低的人,以获得自尊心的安慰。

    人需要积极评价自己,并有维持这些评价的欲望。而在于他人的比较中,自我评价会受到影响。尤其在自认为重要的领域,如果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就会产生愧疚和失落感。

    典型如节假日综合症,亲朋好友集聚自然会聊到各方面话题,谁谁怎样了,谁谁又如何了,虽然不是直接的比较,仍然会对自尊心产生一些冲击。更因为关注他人的视线而身心俱疲。

    不能让我们生活幸福,对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比较是有害的。比较中产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都不利于后续的自我成长。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比较更要不得。亲密关系因为双方孰优孰劣的比较而造成很大的情绪困扰。

    四、我们能多大程度的保持自我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呢

    当上司分派给你的任务或指示违背你的良知和信念的时候,你会反抗吗?会拒绝吗?会据理力争吗?

    比如要求你伤害别人,甚至杀人?

    别急着表态。

    事实是我们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脆弱,我们很难有力量反抗,哪怕行为如此的偏离。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做的实验表明,多数人当上司指派的任务和你的良知和信念违背时,会选择默默完成上司指派的任务。典型如纳粹对犹太人实施的大屠杀,波斯尼亚种族灭绝事件、卢旺达屠杀事件。而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人竟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这也让我想起影片《朗读者》,主角会为自己不识字而羞愧,却对自己参与纳粹的行为麻木不仁。

    这背后是我们对于自己角色的服从,这个角色要求我做出这样的行为。角色对人的性格有塑造作用。菲利普.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即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角色对人性格的影响多大。

    而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同样是多重角色的,不同角色之间我们游刃有余地转换,因为我们有与角色相符的人格面具。

    五、从众

    生活在社会中,有意或无意我们很容易受其他人的行动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不情愿,却还是默默地顺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称为非自发性从众。

    这样的从众令我们不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太过挑剔不合群,被大家接纳,保持良好关系,所以保持一定的从众心态是有益的。

    但每次为了屈从集体而积累了心理的不满,会危害我们的精神健康,因此偶尔提出异议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多数人的意见并非总是正确的。

    人群中也存在未了反对而反对的反从众心理,私下从众,公开场合喜欢与群体背离。真正完全不受集体影响的心理为非从众心理。

    从众的背后并不是合作,反而是竞争。潜藏内心的是竞争,别人拥有什么,我们也想拥有。

    《脑科学》中提到有趣的现象,鱼类没有领头鱼也能沿着同一方向游动,鸟类没有领头鸟是不行的。

    这是因为鱼会把离自己最近的同类作为标准。我们其实和鱼群没什么不同。我们参照的准则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被常识欺骗,懂点人际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dk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