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个关羽,一个是虚构的,一个是真实的。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虚构的关羽,真实的关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则鲜为人知。
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然后视富贵如浮云,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二位嫂嫂一起回归大哥刘备,一举成为义薄云天的楷模,目不邪视的君子,万夫不当的英雄,赢得千秋忠义的美名。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关羽。
然而这些都是假的,是虚构出来的。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有关三国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舞小戏。宋代娱乐业发达,勾栏、瓦肆林立,又增加了评书、话本、说唱等新的传诵演绎三国故事的形式。元代又出现许多有关三国的杂剧,把三国故事搬上了戏剧舞台。明代罗贯中先生集历代三国故事之大成,参照陈寿《三国志》撰写出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将三国故事推上了历史高峰,影响力至今不衰。
中国古代老百姓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获取社会、历史、军事、文化、伦理等知识的渠道只有一个,就是说唱类通俗文学。依照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分为基本相同的两种:城市百姓是进剧院听大戏,上茶馆听评书;农村百姓是赶庙会听大戏(包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在村子里听老人讲故事。而中国戏剧里最多的就是三国戏,即所谓的“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评书、民间故事里也有无数有关三国的传说。
关羽以千秋忠义的美名获得百姓的尊崇,无数行业把关羽作为祖师爷供奉。绿林好汉、江湖豪杰更是把关羽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而专制帝王最需要的就是臣民百姓对王朝、帝王的忠义,于是,帝王也别有用心地加入了尊崇关羽的行列。
从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开始,元、明、清历代帝王不断加封,使关羽的地位越来越高,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后一个为关羽加封的是清光绪皇帝,于光绪五年(1879年)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也真难为了光绪皇帝,把能够想到的赞美之词都加到了关羽头上,不知世上有几人能完整地背下来。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来凑热闹,把关羽封为“关圣帝君”。更为奇特的是,关羽竟然还成了武财神。
关羽凭借通俗文学的传播走入中国百姓心中,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再加上历代帝王居心叵测的推波助澜,演变成了高高在上万众顶礼膜拜的神灵。
真实的关羽呢?早已经淹没在全民如火如荼的造神运动中而不为人所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造神的需要。神是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不容有人性的弱点,更不容有人的缺陷错误,如果把真实的关羽展现给人看,就会发现他有太多的人性弱点和缺陷错误,这岂不是对神的亵渎?因此,对真实的关羽,帝王不能说,也不准说;文人不愿说,也不敢说,目不识丁的百姓自然就无从知晓。
关羽是历史人物,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关羽本人的尊重,有必要弄清楚真实的关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本来字长生,后改为大家熟悉的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人。因在家乡犯法逃亡到刘备的家乡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当时是宦官弄权,天下民不聊生,动荡不安。涿郡地处边陲之地,社会秩序更是混乱不堪。刘备凭借中山国贩马巨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纠集了一批小混混在涿郡保护张、苏二人贩马通道的同时,也干一些不清不楚不干不净的勾当。关羽本来就是个亡命之人,估计此时就和刘备混在一起了。
中平元年(184年)全国爆发黄巾民变,刘备带着这帮人从军,跟着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关羽、张飞就在其中。刘备因朝中无人提携,官运一直不济,老是在县丞、县尉这种低级官员中跳来跳去,好不容易当到高唐县(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令,却被黄巾军赶跑了。无奈之下,只好跑回幽州去投奔少年时的同学,现任中郎将的公孙瓒。公孙瓒看在同学的份上任其为别部司马。因在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的几次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令,直到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关羽、张飞也水涨船高,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各自有了自己的队伍。
刘备以前只有部队,没有地盘,现在都有了,前途逐渐光明起来。事业初创之时,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总是很亲密的,刘、关、张三人也不例外,情同兄弟,经常同床而眠。(这个让现代人有些不可理解)如果刘备坐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张飞就不辞辛劳恭敬地站在刘备身后守护,哪怕站一天都不觉得累。《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演绎出来的,事实上这三人从来就没有结拜为兄弟。论年龄的话,关羽还大刘备一岁。不过刘备倒还真有一个刎颈之交,是在涿郡做混混头儿时与冀州安平国观津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牵招结拜的。讽刺的是,牵招后来成了曹操、曹丕、曹睿的三朝重臣,官至右中郎将、雁门太守,曾于魏太和五年(231年)成功阻截鲜卑轲比能部落武装意图与诸葛亮夹击魏军的举动,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盟友公孙瓒求救。公孙瓒派青州刺史田楷带刘备出援。解围后,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刘备与关羽屯兵小沛。(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陶谦死,刘备在当地官吏豪族陈登、糜竺等人的拥戴下领徐州牧。
刘备实力不够,又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徐州是战略要地,许多人争抢,除了曹操外,还有袁术、吕布。刘备很快就被吕布赶走,只得投奔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打吕布,将吕布围困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此时出现了一个插曲,从中可以发现关羽的好色之性。
大军围城,将士一片忙碌。曹操在军帐里忙于指挥部属,关羽突然求见,曹操还以为有紧急军情,赶忙召进,问关羽“何事求见?”关羽说:“我妻子没有生育,攻破下邳城后,请求你允许我纳秦谊禄的妻子为妾。”曹操听了后哭笑不得,我大军围城,千头万绪之事要做,你居然为了纳妾的小事来占用我的宝贵时间,真是岂有此理!随口答应,打发走了关羽。
秦谊禄是吕布的老部下,当年吕布刺杀董卓时,秦谊禄就是杀手之一。吕布被围后,派秦谊禄去找袁术求救。袁术留下了秦谊禄,并且把汉宗室之女许配给秦谊禄为妻。而秦谊禄是有妻之人,其妻子杜氏是个大美女,此时仍然在下邳城中。吕布、刘备以前是一伙的,关羽大概就是那时知道杜氏美貌,一直惦记在心。
曹操既然答应了,攻破城后,关羽直接去抢杜氏就行了,谁知关羽不放心,生怕杜氏被别人抢走,三番五次地去找曹操确认。曹操本就是个好色之徒,最擅长乘乱纳人妻女,关羽如此痴迷,引发了曹操的好奇心,城破之后,曹操让人先把杜氏送到自己这里来,一看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就自己笑纳了。杜氏由此成为曹操的杜夫人,儿子秦朗成了曹操的干儿子。杜夫人后来还为曹操生了两个儿子:沛穆王曹林和中山恭王曹衮。
这事就是曹操的不对了,既然答应了关羽,就不该见色起意,失信于人。关羽由此生恨,与曹操有了夺“妻”之恨的个人仇怨。从此事可以看出关羽并不是目不邪视的君子,为延续后代而纳妾在当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何必非要纳杜氏呢?何况关羽知道杜氏之时,杜氏还是个有夫之妇,怎么能惦记在心呢?当然,就事论事地说,关羽也没有多大的错误,但如果要把关羽当成圣人来看待,就不得不说这是关羽道德上的一个瑕疵。
秦谊禄算是倒霉到家了,老婆、儿子跟了曹操,自己最后也不得不投降曹操。曹操倒没难为他,还任他为銍县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镇)第二年,张飞跟随刘备到小沛,经过銍县,对秦谊禄说:“曹操娶了你老婆,你还给他当县长,怎么这么傻啊!跟我走吧?”秦宜禄一时怨气冲昏了头脑,真跟张飞走了。走了一段路后逐渐平静下来觉得不妥,后悔了要回去,张飞居然把秦谊禄杀了。难道真是为关羽出气不成?这似乎找错了对象吧。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亲征叛逃在徐州小沛的刘备,刘备投奔袁绍,驻守下邳的关羽战败被活捉后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其为偏将军。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黄河南为白马,北为黎阳)曹操率军救援,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赞誉关羽、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蓝本。
此前,曹操观察到关羽没有久留之心,就叫和关羽关系比较亲密的张辽去试探。关羽告诉张辽:“我知道曹公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不会留在这里,但也不会贸然离去,一定要为曹公立下功劳再走。”阵斩颜良后,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归刘备。曹操左右确实想追杀关羽,但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由来。封金是真,其余的都是虚构。袁绍攻白马时,颜良在前,文丑、刘备紧随其后,关羽应该是看见了刘备的旗号,知道刘备在袁绍那里才走的。双方的距离其实非常近。既没过五关,也没斩六将,更无二位嫂嫂随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已经投靠刘表的刘备从樊(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向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和江陵县)逃亡。曹操派曹纯、文聘率领精锐骑兵虎豹骑狂追不舍,在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长坂坡追上刘备。刘备被迫改变逃亡路线,从小路赶到汉津,(今湖北省荆门市汉江西岸,为古时汉水渡口)与先期率兵走水路的关羽相会,一同赶往刘琦驻守的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内夏水注入长江处)。
刘备与关羽会合之时,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关羽对刘备发火了。刘备投靠曹操在许县时,有次和曹操一起出去打猎。打猎过程中,曹操的护卫亲兵都因追逐猎物而四散开了,关羽就劝刘备趁机杀掉曹操,刘备没有听从。此时关羽愤怒地对刘备说:“以前打猎的时候,要是听从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困境!”刘备回答说:“那个时候也是为国家怜惜人才,如果曹操是真心辅佐汉室,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从来没有人对刘备发火,关羽是唯一的一个,而关羽还是刘备的部属。面对部属的责难,刘备还只能卑下地解释,让人难以想象。这件事充分反应出关羽骨子里的“傲上”的性格,让刘备开始有所警醒。
赤壁之战爆发后,周瑜命关羽与东吴都督苏飞一起率兵截断驻守江陵的曹仁的后路,被曹军乐进、李通、徐晃、满宠、文聘等援救曹仁的部队击败,没能成功。
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后,刘备任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看上去不错吧,但其实是虚的,襄阳太守只是遥领,因为此时曹仁还驻扎在襄阳。而张飞则被任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宜都郡(今湖北省宜昌市)是刘备改临江郡而新设的,张飞是实领,并且还封了侯。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封的。看出差别了吧,关羽是有名无实的襄阳太守,张飞是名副其实的宜都太守。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入蜀,留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第二年与刘璋决裂,武力夺取益州,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留关羽驻守荆州。后责成关羽董督荆州,成为刘备的方面大员,独当一面。
以前关羽都是跟在刘备后面,除了知道他有“万人敌”的勇力外,其他的才能和性格特征难以知晓。现在他走上了前台,其政治、军事、外交能力和性格特征才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仔细一看,啊,此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缺点,犯了那么多严重的错误,对刘备此后成立的(蜀)汉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干预朝政,排挤同僚,唯我独尊的政治错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大量封赏官员,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民间把赵云加在一起,合称“五虎上将”。其实,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只是个普通的杂号将军。在汉末官制中,杂号将军与前后左右将军之间还隔着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不可能和前后左右将军同日而语。
关羽不认识马超,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旁人不知道关羽写此信的目的,但诸葛亮太了解关羽,知道关羽气傲心高,写此信的目的是表明自己不甘居于马超之后,于是回信说:“马超文武兼备,凶猛过人,称得上是一代俊杰,可以和张飞并驾齐驱,但还不及您美髯公绝伦逸群。”因关羽蓄有一副漂亮的长须,故诸葛亮称其为美髯公。关羽看了诸葛亮的回信,非常高兴,得意洋洋地把信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其虚荣、骄矜、狭隘之心展现无遗。
刘备分封官员以后,关羽听说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勃然大怒,愤怒地说:“大丈夫绝不能和老兵同列!”坚决不接受任命。当时说人老兵,犹如现代称军人为“丘八”一样,是对军人的贬称和蔑视。黄忠随刘备入蜀,在攻取益州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攻汉中,阵斩夏侯渊,居功至伟。封其为后后将军也是名至实归,关羽竟然因为黄忠年老而不愿与之同列,真正的岂有此理!
其实,早在刘备准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深知关羽性格的诸葛亮就担心关羽不会接受黄忠,提醒刘备注意,刘备回答诸葛亮说:“我会亲自给他解释。”从刘备的回答中,也可发现刘备也知道关羽不会接受。
不知道刘备有没有对关羽私下做过解释,反正摆在眼前的事实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拒绝接受。幸亏被派去送达任命的益州前部司马费诗聪明,学习诸葛亮对付关羽的方法,给关羽戴高帽子,他说:“创立王业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样。以前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年幼时就关系很好,而陈平、韩信是逃亡后来的人,但排列地位时韩信却位居最上,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有过怨恨。黄忠凭一时的功劳得到尊崇,但在汉中王心目中,黄忠又怎能和您相比呢?汉中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同享。我认为您不应该计较官号的高下、爵位的高低、俸禄的多少。我仅是一个奉命前来的使者,您不受命,我回去便是。我只是为您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也要后悔。”关羽这才醒悟,接受任命。
人事任命是朝廷大事,官职名分也是朝廷公器,关羽可以凭个人好恶而干预朝政、蔑视公器,荒谬至极。而诸葛亮、费诗曲意奉承关羽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长远而言,是对关羽骄横跋扈的滋长纵容,有姑息养奸之嫌。
对能力超强、个性突出的官员,诸葛亮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管理办法,对关羽是恭维奉承,对魏延则是打压排挤,反映出诸葛亮拙于用人的短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襄樊之战时,关羽终于品尝到狭隘骄横,排挤、蔑视同僚带来的苦果。
好大喜功,擅自攻伐,进退无方的军事错误。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在并没有受到曹操明显军事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关羽突然带兵攻打由曹操征南将军曹仁驻守的襄樊,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将军吕常围困于襄阳。由于曹仁没有准备,再加上汉水暴涨,关羽水军优势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将曹仁打得落花流水。立义将军庞德奋力与关羽交战,全军覆没,仅剩下一将二伍长,四人乘小船突围,船只倾覆,被关羽俘获,宁死不降。关羽将其斩首。四十四年后,公元263年,庞德的儿子庞会跟随钟会、邓艾征伐(蜀)汉,攻入成都后,为父报仇,带兵将关羽一门尽灭。
曹操派左将军于禁总督七军援救关羽,被关羽击败,于禁被俘投降。
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太守傅方,向关羽投降。陆浑(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也起兵响应关羽。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
非常奇怪的是,襄樊之战从当年八月打到年底,历时近半年。在此期间,曹操、孙权两方都兴师动众调兵遣将,信使往来络绎不绝,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任何支持、援救的举动,一兵不发,一声不吭,实属怪异之至。唯一能够解释这个奇异现象的理由是刘备没有进攻襄樊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进攻襄樊是关羽自作主张的个人行为。
那么,刘备在做什么呢?在忙于称王。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自称大司马、汉中王。称王后,立即“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不可能在这时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理由有:一、连续两年的汉中攻守战给刘备兵力物资带来大量消耗,士兵需要修整补充,物资需要调配补齐;二、忙于称王,无暇顾及其他。象攻打襄樊这样较大规模的战役,涉及到战略筹划、物资调配、兵员补充、侦察勘察、部队配置、与盟友的沟通协调等大量的战前准备工作,没有较长时间是不行的;三、不符合“隆中对”战略设想,“隆中对”的规划是益州、荆州两路同时出击,没有独出荆州之说。
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得到这个极高权力后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作出的个人决定。(节,带饰的木杆;钺,类似斧子,均为皇帝信物。“假节钺”规格极高,可代君出征,并拥有斩将之权)由于长期镇守荆州,取益州、攻汉中这些重大战役关羽都没有机会参与,以关羽的骄横之性,没有处于事件的中心成为瞩目的焦点会使其倍感冷落,完全做得出打襄樊争取功劳,以证实自己前将军、假节钺不是浪得虚名的鲁莽行为。
不然刘备为什么对襄樊之战视若罔闻,不援不救。救援关羽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非得出兵到前线,可以虚出汉中牵制曹军;可以派兵进驻南郡,填补后防;可以严令附近驻军全力支援。刘封、孟达、糜芳、傅士仁等如果接到刘备的严令,不可能不出兵救援。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可以减轻关羽的压力。从实力的比较来看,无论救与不救,关羽最终都会失败,但如果刘备有所救援,关羽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也许关羽还不会被擒杀。
章太炎先生由此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认为刘备不救援关羽是因为“(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这才“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需要澄清的是章太炎认为是诸葛亮借刀杀人,这是不准确的,主谋只能是刘备。刘备在世期间,政军大事始终是乾纲独断,诸葛亮无从置喙。
关羽不顾大局擅自作主的个人行为引起了刘备的猜忌。与关羽三十多年的交往,刘备非常了解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也非常清楚除了自己没人能够驾驭关羽。你冲我发火,我忍了;你干预我用人,我也忍了;但不顾全大局、不顾后果、私自发动这么大的战役,直接牵涉到了根本利益,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帝王为保证家天下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后代清除权臣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刘备也不例外,不光为刘禅除了关羽,还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除了义子刘封,诸葛亮的理由就是“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关羽比刘封更加刚猛,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就是“羽刚而自矜”,更为严重的是关羽有“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特征,更难驾驭。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理由不也是为后代剪除麻烦吗?
凭关羽一己之力是很难攻下襄樊的。曹操很快从最初的震惊失措中冷静下来,(史载曹操有为避关羽想迁都之说,有些夸大其词)派平寇将军徐晃前去解围。在徐晃还没发起进攻前,又派将军徐商、吕建等告诉徐晃,必须等到援军全部到齐后才进攻。紧接着又先后派出将军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将士去听从徐晃的指挥。
等到各路援军到齐后,徐晃猛攻关羽,曹仁也趁机突围而出。关羽兵败打算逃回荆州时,发现荆州已经落入孙权之手,无家可归。只好西走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准备进入益州。孙权派偏将军朱然、潘璋截断关羽退路,在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与夹石(今湖北省远安县境内)之间拦住败逃的关羽。潘璋的司马马忠率兵抓获了关羽,及其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立即斩杀。
在关羽败逃时,曹操为嫁祸于孙权,严令各部不得追击关羽。孙权也不傻,斩杀关羽后,立即让人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处。曹操无奈,为摆脱干系,以诸侯礼厚葬了关羽。
有三件事可以证明关羽进退无方,对胜利和失败都缺乏正确的应对之策。
第一件事:纵兵抢粮。
水淹于禁七军,取得辉煌胜利,但却带来俘虏过多,没有足够军粮供应。在附近的湘关口,有一座孙权的粮仓。关羽不是派人去找孙权协商借粮,虽然借与不借在孙权,但作为结盟双方,关羽有要求孙权放粮的理由,孙权也有帮助关羽的义务,于理于情都应该是先礼后兵,但关羽却擅自派兵去抢。孙权忍无可忍,命令吕蒙立即施行夺取荆州的原定计划。这也可以作为关羽战前准备不足,冲动攻击襄樊的一个旁证。
第二件事:没有及时果断地撤兵。
在曹仁死守,徐晃大批援军抵达,而自己没有后援,赖以取胜的汉水水位快速下降的不利情况下,应该及时果断地撤兵。
在关羽取得大胜之后,丞相军司马司马懿、丞相主簿兼西曹属蒋济就向曹操建议以长江以南的地盘为诱饵引诱孙权,让其偷袭关羽的后方。恰好此时孙权自己送上门来,写信向曹操称臣,并表态以偷袭荆州解襄樊之围来为曹操效力。但孙权担心背上毁盟的罪名,会遭到刘备的报复,就提了个要求,希望曹操对此事保密。聪明的曹操自然不肯替孙权背黑锅,接受谋臣董昭的建议,让徐晃在将孙权要偷袭荆州解襄樊之围的信射进樊城曹仁营中时,也故意射到关羽营中,目的是要让关羽知道这件事是孙权自愿所为,将来不要把这笔账算在我的头上。而关羽看到这封信时,居然不相信,还认为江陵、公安在自己部将手中,又舍不得放弃自己觉得就快要攻打下来的樊城,犹豫不决,失去了撤兵的最佳时机。
第三件事:撤退时放任士兵与后方保持联系。
关羽撤退时,江陵已经被吕蒙攻下。关羽及其手下将士的家属大部分集中在江陵,吕蒙严禁士兵骚扰侵害,不惜杀掉一个违犯此令的老乡士兵。不光是保护,还嘘寒问暖,提供衣食,送医送药,其目的就是要瓦解关羽前方将士的军心,而关羽不明就里,居然派人与吕蒙联系探望。对联系探望回来的士兵又不知约束,放任他们到处宣讲家属安全,吕蒙仁慈。军心果然受到极大的损害,不断有士兵逃跑、投降,到最后关羽身边只所剩士兵屈指可数。关羽善待士卒的好心反而给自己种下祸根。如果关羽有足够的士兵,突围也不是没有可能,怎么可能会被一个无名小卒擒获!
目无全局,狂妄自大,骄矜大意的外交错误。
关羽和曹操打仗,孙权怎么跑来凑热闹呢?原来还是关羽的错误带来的后果。
荆州是刘备找孙权借来的,孙权一直耿耿于怀,多次找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到嘴的肥肉怎么会轻易吐出来,就找各种理由不还。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忍不住了,想以武力夺回荆州,派吕蒙攻占长沙、零陵、桂阳。此时刘备还在益州,立即率兵回救荆州,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阴差阳错的是曹操在这个时候征讨张鲁,进攻汉中,刘备担心益州有失,忍痛以土地换和平,与孙权平分荆州,以湘水为界,分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孙权,分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关羽镇守的荆州实际上就是此三郡。
此前,关羽与鲁肃在益阳对峙时,鲁肃还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提出与关羽谈判归还荆州问题。为打消关羽安全上的顾虑,鲁肃特地声明,谈判地点在双方阵线的中间,所有参会的人一律单刀赴会。这就是有名的单刀会,《三国演义》里着力渲染关羽单刀赴会的豪气,真相却是两个人都是单刀赴会,都有豪气。真实的鲁肃不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憨厚老实木讷呆笨,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俊杰。
占据荆州和结盟东吴,都是刘备一方的重要国策,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提出来并得到刘备认可和执行。作为镇守荆州的方面大员,关羽成为执行这二个国策最重要的人物。这也是关羽最重要的职责。可是关羽却一错再错,丢失荆州,导致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只能独立从益州进军,与“隆中对”里荆州、益州同时出兵北伐的战略规划大相径庭。
一错:拒绝联姻。孙权曾经派人找关羽,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作为父亲的关羽为了女儿的幸福可以接受或者拒绝,但作为政治家则要考虑由此带来的政治利益或者损害。从当时的情况看,联姻对刘备集团对关羽都应该是有益无害的。这也是当时各方势力经常采用的合作方式,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权、吕布都曾用过。就算要拒绝,也应该讲究策略婉言相拒,不伤孙权的面子,关羽则是生硬粗暴的“骂辱其使,不许婚”,惹得孙权大怒,这哪里像一个政治家?
再错:无故滋生事端,制造摩擦。关羽曾与鲁肃相邻驻防,这本来是个与鲁肃交流交往结好的机会,但关羽从不这样做,而是经常骚扰侵害东吴利益。因为鲁肃是个坚定的联刘抗曹的人,这才没和关羽计较,反而经常讨好关羽,安抚下属。从这点看,鲁肃的政治、外交能力强过关羽。
三错:辱骂威胁盟友。在突然袭击襄樊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对东吴使者就东吴援军迟迟不来一事破口大骂,言语威胁,“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典略》。铬子,是当时中原发达地区的人对东吴落后地区的人的最具侮辱性的蔑视谩骂),再次激怒了孙权。其实不论孙权是否要派援军,只要不乘机袭扰后方,关羽就该心满意足了。好言安抚,善意催促,不给其妄动的口实是最好的办法。前方尚未取胜,又在后方树敌,可见关羽只是个鲁莽的武夫,不是个懂得策略的军事家。
四错:就是前面说过的纵兵抢粮。这是导致孙权下决心偷袭荆州的导火索。
五错:麻痹大意。襄樊之战开始以后,一直想夺取荆州的吕蒙就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立即上疏孙权说:“关羽征讨襄樊时留下许多后备人马,必定是害怕我偷袭他的后方。我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现在可以治病为名把我召回建业。关羽知道后,必定会调后备兵支援前线。我们秘密进军,就可以拿下南郡,最终擒杀关羽。”孙权照此施行,关羽也果然上当,撤走部分后备兵。
吕蒙一直认为关羽“性颇自负,好陵人”,可以利用这个弱点找到攻击关羽的机会,早在鲁肃还未病逝前就向鲁肃提出了偷袭荆州的策略。鲁肃死后,吕蒙代替鲁肃驻扎陆口,与关羽为邻。表面上与关羽“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实际上一直在悄悄整兵准备夺取荆州。孙权也一直支持吕蒙的行为。而这一切关羽都毫不知情,也丝毫没有准备。敌军主将更换居然不去了解此人情况,侦察敌军是否有所变动,不知彼,安能胜彼?
吕蒙回建业养病时,以年轻有为但还不为人所知的陆逊接替自己,消除关羽的警惕。陆逊不负孙权、吕蒙的重托,上任之初就给关羽写信,一方面故意示弱,继续麻痹关羽;一方面吹捧关羽,使其骄傲轻敌。关羽再次上当,彻底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关羽一次次的中计,也说明其只是个有勇无谋的匹夫。
六错:蔑视、恐吓自己的同僚。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与附近驻守的官吏关系处得十分恶劣,导致襄樊之战时无人愿意出兵相助。包围樊城、襄阳后,关羽接连呼唤驻守在房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房县)上庸郡(治所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的刘备义子副军中郎将刘封、宜都太守孟达发兵相助。刘封、孟达以才占领这些地方还不稳定为由拒绝发兵。
驻守在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和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一直都讨厌关羽平时对自己的一贯轻视,联系起关羽连马超、黄忠都不放在眼里的行为来看,瞧得起这些人倒还反常了。自从关羽出兵后,这二人就只给关羽提供一些军需物资,从不派兵增援。非常时期,关羽不是想办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恐吓威胁,表示回来后一定要惩处这二人。这二人心里害怕,十分不安。加上江陵城失火,军械库被烧,连军需物资都不能如数提供给关羽了。
吕蒙白衣渡江,利用这二人的恐惧心理,秘密劝降二人,兵不血刃地占据了这二人管辖的地方,导致关羽后方丢失,无路可退。
《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徐晃率十二营军士增援曹仁,进攻四冢,关羽带兵相救,二人相遇。关羽与徐晃是老乡,都是河东人(关羽是河东解人,徐晃是河东杨人)以前二人关系一直很好,此时相遇,两马相对,遥相交谈,只说别来之情,不谈交战之事。分别之情叙完,徐晃下马对士兵高声宣布:“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关羽惊慌失措,对徐晃说:“大兄,是何言邪!”徐晃回答:“此国之事耳。”一个连私情国事孰轻孰重都分不清的人,怎么能担当国家大事?
蜀汉长水校尉廖立曾评价过关羽北征曹仁之事,“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三国志•廖立传》)”,是个人意气用事。刘禅即位后,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史记正义谥法解》对壮(通庄)、缪的解释是:“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由此可见,刘禅时期的(蜀)汉君臣对关羽已颇有微词,在检讨历史的过程中对关羽作出了过大于功的客观评价。(缪,音miu,去声,非常说的“穆”的通假字,(蜀)汉谥号中已有“穆”字,刘备的吴皇后即谥“穆”)
这就是真实的关羽,既有英武过人之处,又有缺陷错误,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尽善尽美的神。据传清初顺治最初选择的武圣人并不是关羽,而是岳飞,但因为岳飞抵抗的是满清女真人的祖先金人,才转而加封的关羽。是不是也认为真实的关羽有悖于神的形象呢?因只是传说,真相不得而知。
神的关羽和人的关羽差距如此悬殊,真是此关羽非彼关羽啊!因此,在提到关羽时,一定要知道自己所说的关羽是哪一个,不能混为一谈,贻笑大方。
#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