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成功的总不是你?| 你很可能犯了这个错误

为什么成功的总不是你?| 你很可能犯了这个错误

作者: 傅宇彤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1:44 被阅读0次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一些类似的论调:

    上清华有什么了不起啊!?你看那谁谁谁,不就是清华毕业的吗,现在呢?不也就那样吗?努力工作有什么用啊,你看那谁谁谁,工作的多努力啊,不还是一个小职员吗?你看那谁谁谁,人家也没上大学,不也过得挺好的吗?明天不能从这条路走了,你看,多堵啊。……

    我们总是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总是有人会和我们说起,什么什么没有用,什么什么很有用。然后举出一个例子或者一个反例来,用以证实自己前面的有用或者没用的观点。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极有可能是不对的。因为这时,我们很有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偏概全,或者称为过度概化,是一种人类都有的认知偏见。

    人们习惯于看到“此时此刻的某些特定案例”,是因为人们接触的环境、视野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然而,对一个事件的理解,从信息完整度的角度来看,需要“长期总体的结果”。所以,人们无法等待长期就已经得出了结论,人们无法看到总体,甚至没有刻意去挑选样本,就从某个事例上得出了结论。

    这种认知谬误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感知的局限性

    就具体的个体而言,我们的视野、接触到的环境、所拥有的时间、注意力等等都是有限的。

    我们无法得到一件事情的全貌。就像我们不可能看过所有的狗之后才能说,哦,这就是狗。

    在这种有限的前提下,就某一类具体的事件而言,我们的所见无法保证就是这类事件的一个标准或者典型样本,而由此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就无法代表这类事件的基本状况。

    这就像是说,我们随便在大街上抓住一个人,问TA:请问您觉得是希拉里还是川普能赢得美国总统呢?

    TA说:希拉里。

    然后就此,你得出结论,美国的普通民众支持的是希拉里。

    这虽然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情况下,我们却很难分辨。

    急于下结论

    我们都知道即时反馈对我们的影响。

    人们总是急于看到结论,很难有耐心进行等待。

    于是人们说,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孩子们很难等上15分钟吃到2块棉花糖,而愿意马上吃掉一块。

    这是我们进化中的一种生存的策略

    我们大脑的能耗占去了身体总体能耗的25%。在那些没有充足的能量的岁月里,大脑进化出了一种效率原则,只去考虑那些有效率的事情,就是有结果的事情。如果没有结果,对不起,为了节省能量,我就不考虑了。

    但是,大脑并不是很擅长分辨出的是结果产生的时间。于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有结果和根本就没有结果,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是同一件事情。于是,根据效率原则,pass!

    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坚持某项事情的原因,比如健身

    于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大脑总是在急于给它下个结论,这样才能符合效率原则。

    在样本很小的情况下,我们就眼前的事件找出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这个合理化的解释,会停留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当下次再有类似情况出现的时候,只要是有些类似,就被套进了大脑中早已存在的模式中了

    然后,我们会为这种现象寻找理由去证明我们早已存在的观点。找到后,就告诉自己:你看,我早说过吧,就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一次次的强化,最终形成了一个仓促的印象,却不自知,却一直沿用了下去。

    特例容易被感知

    我们容易被特例所吸引。

    飞机失事的事件,一旦被爆出来,总是爆炸性的消息。所以,有的人就对乘坐飞机有了很强的抵触心理。但是,TA可能不知道的是,按照失事的概率来说,飞机是目前为止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当前的媒体也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因为人们更容易对这些不经常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如果一篇报道说,今天的马路上一片安详,我们会感兴趣吗?而另一篇交通事故的新闻是否引起你的注意力?

    一般化的事情,是平淡无奇的,和那些特例相比,总是默默的隐藏在背后。

    如果不是我们主动、刻意和仔细地考虑,是无法发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

    事情会随着时间变化的

    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塔勒布举了一个例子。

    一只火鸡,在观察了1000天之后,得出了结论:嗯,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主人就是每天都会来喂我,我只需要负责吃和享受生活即可

    可是,第1001天,它被主人杀掉做成了烤鸡,因为这天是感恩节。

    很多事件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往往等不到一个新的变化出现就想找出结果或者规律来。

    就像那只火鸡,它总结的规律就是主人就是每天会来喂它,这样的日子就是会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很多事情是概率的,而非绝对的因果关系

    事情是概率的。同样的前提下,可能会出现A/B/C/D四种结果,而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各不相同。

    这个概字,有总结、归纳和概括的意思,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今天,我看到了天黑,月亮出来了。于是,我得出一个一般化的结论:只要天黑了,月亮就会出来

    但是,人文世界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很绝对的因果关系的。

    上班时,我给老王打招呼,但是他并没有理睬我,由于我和老王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得出结论:老王不喜欢我

    也许老王根本没有听见;也许这个时候老王正在为老板马上要交的报告在发愁;也许他真的不喜欢我;也许老王只是想测试一下,如果我和他打招呼,他不理我,我的反应是如何的;

    所以,由此得出的老王不喜欢我的推论,是一个过于仓促的结论,忽略起其他很多的可能性的判断。

    一切跟概率相关的推论,都是很难被普遍理解普遍接受的——这很正常,因为要看的是“长期总体的结果”,但,眼前能见到的却只有“此时此刻的某些特定案例”。

    ——李笑来

    以偏概全会使得我们得出和现实并不相符的结论和规律,而错误的结论会指导我们错误的行动。

    如果我们抱持着老王傲慢的观点,可能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上的伙伴;如果我们根据一次堵车,就得出了这条路不好走的观点,很可能需要每天多走20分钟绕道而行;如果我们根据一次飞机失事的报道,就得出飞机不安全,那么,我们很可能失去了很多的拓展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机会。

    以偏概全还会让我们养成快速做结论的习惯。我们会为自己找到的这个结论而满足,然后不断的证实这个结论,就像自我预言一般,好像真的就是这样。

    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找和我们得出的结论相匹配的证据,而那些不匹配的证据,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好像根本不存在一般。

    于是,这个结论可能影响我们很久很久。人们无法学会自己已知的东西。

    有时,仅仅是知道某件事情有发生的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

    知道我们有这种思维上的偏差就足以带来不同。

    当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惯性的时候,在得出结论的之前,就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问题。

    如果不知道我们的思维存在着这种偏差,那很可能就像在坡道上的头冲下的汽车,如果没有手刹,那就一溜烟的冲下去了。

    时常的问问自己,这个结论是不是全面?现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个结论是准确的吗?眼前的这个样本,具有典型性吗?能举出什么反例吗?这个反例具有代表性吗?在什么情况下,我的这个结论不成立呢?

    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个例子,让我们看看上清华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

    2017年,清华一共毕业了7058人,除107人在思考人生之外,其余的有两个方向:继续深造和就业。继续深造的有3012人,其中,出国深造的有1123人,这其中,有64.5%的出国深造的学生在全球排名前50的学校。就业3501人,一次性在清华招收15人以上的那些牛X闪闪的公司,共招走了清华应届毕业生中的773名。这些公司包括:华为、网易、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微软以及很多国字头的央企。直接创业68人。

    ——清华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源自清华大学官网

    如果你恰好2017年从清华毕业,那么:

    你有42.67%的概率可以继续深造你有15.91%的概率出国深造你还有10.26%的机会去国外的、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深造你有10.95%的概率和超过15名同学一起,去一个如雷贯耳的企业工作

    这,才是刚刚开始。因为你在这些地方,遇到一个牛X闪闪的校友的概率,也很大!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成功的总不是你?| 你很可能犯了这个错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f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