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0-15

2020-10-15

作者: 爱写书法 | 来源:发表于2020-10-15 15:46 被阅读0次

    .

    .

    .

    .

    .

    .

    早期定型的文字——甲骨文

    据考证甲骨文是目前最古老、最早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骨文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成熟的大篆体——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第一种官方统一的字体——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碑》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隶书

    相传秦时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在云阳被囚禁了十年之久,在狱中作隶书。后始皇认为这种书体很好,就赦免他出狱,任为御史。这一书体主要特点是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整体上结构省减。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了实用,便于书写的目的而改进的。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还有“八分”、“散隶”、“汉隶”、“古隶”之称谓。主要代表作品有东汉《礼器碑》、《华山碑)、《乙瑛碑》、《孔宙碑》、《石门颂》等。

    草书

    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创于汉初,“汉兴有草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后汉魏期间,史游作急就章,世称“章草”,又称“独草”,因其各字不相连属得名。当时杜度就以章草而出名。后来发展为各字相连的“今草”,没有了章草的波磔,笔意连绵,也称“连绵草”。张芝为此体的代表书家。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在今草的基础上,用笔更加放纵,章法更加随意,世称“狂草”,是草书中最自由随意的一种。

    楷书

    汉字主要书体之一,于汉末产生。《宣和书谱・正书叙论》上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书篆字石刻间杂以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钟繇、王羲之创制其法,故历代推钟繇、王羲之为真书之祖。在六朝发展,于唐代达到鼎盛。代表作有钟繇《贺克捷表》、王羲之《乐毅论》和《黄庭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历代均有佳作。

    行书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形式,分行草、行楷。清宋曹说:“所谓行者即真之少纵略…如云行水流,波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唐张怀瓘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日行书。”秦末汉初产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其中“二王”行书可谓登峰造极。基本特征“务从简易,相间流行”, 且“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张怀瓘《书断》语)。行书又分两种,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认为有“真行”、“草行”之分,“真行迈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也就是说“真行”与真书相近,但又要比真书放纵,“草行”与草书相近,但又比草书收敛。代表作有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快雪时睛帖》、《姨母帖》,王殉《伯远帖》等等。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及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有行书佳作,且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明代董其昌喜用淡墨,其行书尤有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o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