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视之路
上周几乎天天都下雨,到了周末,天地间仿佛计划好了微微一笑,乌云下线,山间雾霭忽然就升腾起了祥云,仿佛觉得人间所有的是非恩怨都是昨夜的事咧,喏,今天要做的事就是家访。
天朗气清中我们迎来了慈济传统家事——助学生暑期访视,目的地:雅安名山。
关于访视之路,您会想起什么?说到感受,我很好奇?常常也不好意思问资深师兄姐的感受。因为我知道这样问太虚浮了,感受可以不问,重点学习连接过程中的一件件小事,它们就是课件。是哒,分享出来我们可以探讨。
访视前准备工作:
1、这次报名访视组协助前期作业,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访视前准备好,107位学生的资料需要整理打印出来,一共是三百多页。
2、分组,有两个大类,一个是受访学生组别,通常按照住家地址距离较近来划分,另外一个是能参加志工的组别,搭配资深师兄姐及新志工,其间还需要考虑尽量按照自己协力组陪伴的孩子由本组志工家访。学生有些已经提报了助学申请表需要还原到档案资料里,尚未回家的外地大学生还需要电话联系了解资料的补充……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都需要人工去依次完成。我们三位志工用了两天的时间,还不算访视窗口志工的基础准备工作。行政后勤支持工作就是这样,需要细致及耐心来协作。
3、本次访视还有一大块后勤支持就是师姑伯们为学生家庭准备的贴心小礼物以及参加访视的志工当天作为午餐的干粮准备。复杂么?不复杂么?我没有参加过,尚不清楚。我想一定也是一桩同样需要耐心细致的活儿。
4、另外特别说明一下,我们在平时协力组各自的常规访视中也是一样需要准备一些贴心小礼物,可以是平安挂饰、小笔记本、一些些水果再加上一本慈济月刊。小礼物品种可以选择,不需要贵重,能契合访视对象就好。比如我们送一个中学孩子礼物,是选择一包养生枸杞呢还是一本有卡通图片的笔记本好?道理不言而喻,就是上人常常为我们念叨的,要用心。
5、收到行政整理的访视资料后,访视小组成员都需要了解小朋友存档的原始资料。我们看资料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曾经做了一些什么事?我们还能为受访家庭做一些什么事?当我们对情况都了解后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受访者的心态呢。这个不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访视中会出现一些什么事:
1、聊天了解信息。我们需要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贫困家庭的原因往往是因病致贫),目前主要收支状况,家庭成员间互动的情况,以及受访者的需求。
我们同他人互动就好比两个装水的池子要怎么连接?两个池子里的水需要流动一定需要一个链接的管道是不是?建立通道水才能彼此流动。而这个通道就是我们的语言、动作及关爱。
2、同理心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么不同?我想用一个关于共情主题的对话来举例。
我如果对着别人说一句话“我想睡懒觉,我不想上班!”,以下会有几种反馈,那么“我”最愿意听见的是那一句呢?
回应1:不想上班就别上了,辞职呗。
回应2:不上班的话,怎么挣钱养活自己?
回应3: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你老板。
回应4:我比你更困,更不想上班!
回应5:我曾经也有你这样的想法,但我后来又想,人生啊……
回应6:你睡得太晚了吧,以后试一试早点睡。
回应7:是啊,每天早起确实很辛苦。
听完所有回馈后,是不是感觉回应7最温暖,尽管这句话什么都没有解决。简单说同情心是,同情那个受苦的人,让对方感觉说话的人有优越感;同理心是,如同自己就是那个受苦的人,类似感同身受。
这两者的细微差别就造成了有的人特别善于沟通安慰别人,有的人虽然很善良,可是安慰的话听上去很空(因为他们考虑的是,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让“我”感觉好一点,而不是怎样让“他”感觉好一点 )。
3、关于爱的思考
在我最初做志愿者时,接触到小朋友时立马就想把热乎乎的爱掏出来,喏,给你,拿着。
这个时候,出现什么情况?跑了!我要给爱的对象跑了55555~
咦,咋回事呢?
那让我自己体会一下,当我被一个陌生人平白无故地给爱,当下的反应会不会防备?我会想些什么?
有时候给予爱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到给人家带来的是负担,有许多人不接受我们给爱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我们的爱,而是因为他们会觉得还不起,或者是对我们给爱的动机有所戒心。对这一点志愿者需要敏感,爱的存款是一个逐渐积累起来的过程,首先不要给的太多,给的太多的时候,学生们会想我拿什么还?另外也不要给得太急切,给得太急切,受者也会有压迫感,甚至被侵入、打搅的感觉,因为他适应接受陌生人平白无故给他的爱,还需要一个心理过程。
学生会有一个心理上的弱势感,什么叫弱势感?大致来说就是我们被别人控制,或者不能完全和别人平等、自主、维护自己权力的感觉。我们知道,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所谓阴暗的一面,爱有的时候是一种软控制,比如说想想有的父母亲,想想有的甚至拿孩子去控制另一方等等,如果我们仔细体会,诚实地说,其实在每个家庭之中,我们都不会是那么纯洁的,一点没有控制感。但人天生在关系中都有一个自保,他不希望自己被控制,于是他就会想方设法摆脱被别人控制。
举个例子,曾经有位助学生,她长久以来就不肯接受志愿者家访或邀约,电话里多次明确表示不喜欢志愿者去到她家里。最后问她为什么?她一直没有明确表示,也不拒绝助学金。负责联络的志工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同她的电话联系关心,以及表示可以等待她感觉安全的时间地点见面。
经过一段时间缓缓爱的积累,志工终于等来了学生的电话,邀请志工去她家,告诉志工她的考试成绩……后来通过聊天慢慢追溯才了解到,她初期排斥的原因是,原来以往亲人对她的爱都伴随着要求。她就形成了一个警觉,每当别人对她好的时候,她就非常担心,就想,这个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是要让我做什么事情么?如果我不同意、我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我就会失去爱。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因为他进入了青春反叛期同时也是自我认同的一个关键期,这个阶段是他要确定自我同一性的时候,有时候他需要一个反叛,尤其是对他以前有影响力的人反叛,比如说父母亲或者是老师呀等等,他要通过反叛别人对他施加的影响,来让自己独立出来,确立属于他自己的个人意志。
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刚好处在这一时期的,我们要对他们这个需要敏感,千万在给他爱的时候,不要让他有被控制感或是侵入感、强加感,不要让他觉得这个爱是要让他去用丧失个人完整的独立意志去换的。
志工培训时我们听到过,爱就是陪伴。
志愿者就是陪伴者,陪伴就是陪伴,既简单又复杂。我们不用去预设他是内向的、自卑的……简简单单,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朋友,我们彼此会经历一些事情,彼此陪伴着成长,小朋友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我们是小朋友的师姑伯、爸爸妈妈、也是朋友。提醒自己,我选择是走支持型妈妈路线而不是控制型。在现实中我们又不是助学生的妈妈,界限需要拿捏好,路总要学生们自己走过来,不过度保护(过度保护对象往往形成依赖不愿意成长而变得无能),这个界限不仅有利学生的成长也是对彼此的尊重和保护。
当志工同学生一开始建立关系时,一定是爱的存款要走在前面,用同理心去设身处地的想,懂得学生的处境,才是陪伴他最好的途经。
当然也没有什么经验是绝对的,在每一次同具体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是不一样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能走进这个小朋友的家里,潜意识已经做了铺垫,不管看似多么偶然,其实都有些必然的缘由。在接触的过程中诚挚才能连接到内心,让他知道,在茫茫人海里慈济师姑伯的爱一直都在这里。用亲人般的平常心来对待助学生,让他知道,当他需要的时候慈济的师姑伯就在这里。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忆周末的访视之路,犹如我们在山里有着我们的亲戚,常盼着我们回家看看。回家的路不宽,少有人走,一路上有荆棘也常见小花,让我们珍惜这段缘,彼此牵手共走一段路。
感恩一路有您!
附:做为一名志愿者在访视路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如有谬误非常欢迎您帮助指正!愿意与您陪伴着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