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1+1=2,简单吗?
答:不简单!
什么是简单?
百度百科上说:“简单,就是不复杂”。
所以说,简单是复杂的反面。
但是,简单和复杂之间只是一个正反的关系么?
还有时间的先后关系:简单应在复杂之后展现,而非先于复杂。复杂到极致之时,正是美丽绽放之刻。
同时,当看透复杂背后的本质之后,才能呈现出简单。
先于复杂的,不是简单,而且缺乏思考。简单不是愚昧无知,而是思考后的大彻大悟。
名人眼中的简单
14世纪,逻辑学家Willian of Occam (奥卡姆的威廉)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则Occam's Razor,即奥卡姆剃刀法则: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20世纪中期,著名现代建筑大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密斯·凡德罗 )提出:“少即是多”。“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著作家David Mamet(大卫马梅)的电影理论提到“KISS 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首字母的缩写,意思是“保持简单和愚蠢”。懒人原则,是用户体验最高境界。
什么是简单的体验?
上文提到简单和复杂是相反的,同时它们也是相对的。
在使用某款产品的时候,对用户来说,能够在无障碍的情况下达到其想要完成的目标,这就是简单。因为相对完不成目标的情况,这已经好多了。而一旦Ta发现了某种“捷径”之后,原先的“简单”就会变成“复杂”,因为相对完成目标的效率来说,有更好的选择了。
所以说,简单的体验就是能够让用户便捷、高效、舒适地完成其目标。
为什么需要简单的体验?
因为用户比我们想象中少得多的时间来浏览我们设计的页面。
简单的体验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
有两种方式可以用来建立“简单的体验”这种认识:
1、用一句话把它写出来,包括我要设计什么,要遵循哪几条设计原则,尽量使用简单的术语。
2、描述我希望用户拥有什么体验:描述用户的使用场景,以及我的设计怎么满足用户在该场景下的需求。
对于第一种方式,通过设计师的主观认识就可以建立起来。而对于第二种方式,我们需要去理解用户。
那如何理解用户呢?
要想理解用户,需要走出办公室,去真实的环境中观察用户。观察什么呢,观察用户在现实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在办公室,可能来电话,同事有事情找你,这些都是干扰因素;在家里,可能边阅读边看电视,在哪方面的时间和注意力多些实在不好说;而在户外,明亮的阳光可能让人看不清手机屏幕。总之,我们的设计要适应各种干扰。
【用户是谁】:观察结束,看看用户有哪些类型。我们一般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主流用户。我们应该忽略专家型用户,而为主流用户而设计。那主流用户想要什么(引申:《don’t make think》扫描,满意即可,勉强应付)。
【用户想什么】:用户类型确定了,我们继续细化,去跟进一步研究用户,研究“用户想什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找一个使用它的理由。理解感情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设计重点。从简单来看,人们最大的感情需求是:掌控感。
【用户做什么】:描述用户在整个流程,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做什么,列出用户行动的每一个步骤。关注主要的行为,并且从用户的视角把它描述出来。
【场景化】: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把它转换成一种认识,而故事是描述认识的一种好方式。要学会如何讲故事。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环境、角色、情节。
综上所述,看到简单体验的用户故事,就知道了什么是简单的体验:能够适应极端条件。用简洁、清晰、完整的描述来描述想法。使用洞察力评估故事并追问:什么因素对用户的行为影响最大。
如何设计简单的体验?
这里了需要用到简约四要素:分别是:删除、组织、隐藏和转移。
(一)删除
1、为什么要删除?
(1)删除杂乱的特性让设计师专注于把有限的问题解决好,有助于用户心无旁骛地完成目标。
2、删除的方法(或者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要考虑用户怎么想,这样,只会刺激人们求全的心理。
(2)要倾听用户的意见,但绝不能盲从。
(3)不要关注复杂流程,要解决方案。
(4)判断删除功能对用户的影响有多大时,考虑哪项功能最接近用户的核心需求。
(5)排定功能优先级:确定什么功能该删除,什么功能该保留的原则:目标》方案》干扰》用户定位。
3、删除什么?
(1)砍掉残缺功能:即不完整的功能或内容。
(2)删除过多的、不必要的功能。
(3)删除可有可无的,给用户造成负担的信息。
(4)删除多余的相似的选择项,给用户适度的决策。
(5)删除干扰因素,让用户注意力保持集中。
(6)删除用户重复冗余的操作,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可以给个默认值。
(7)删除让用户去设置选项和首选项的任务。
(8)删除多余的选项。主流用户只要“够好就行了,快点”。
4、不删除什么?
(1)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删真正有价值的功能。
(2)最有价值的核心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