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018年,
我们经历世间也感动人间。
过去的一年,
是风雨兼程的一年。
作为人民教师,
或许有很多遇到,
但也有很多错过,
回望来路,
不愿错过,
那些感动的瞬间。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
有两位教师,
他们心中有爱,
他们扎根最困难的地区。
让我们带着感动,
一同来品读他们的故事。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用生命诠释爱国报国人生理想
“钟老师的故事已经讲了太多遍,但每参加一次他的事迹宣讲活动,我都会重新受一遍教育。”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拉琼说,从前只看到钟老师在西藏大学所做的工作,而在宣讲中,才第一次有机会在其他人的讲述中梳理出老师生前完整的生活和工作轨迹。“在西藏,在上海,在北京……我们以为是他精力旺盛,实际上是他工作太多做不完啊!”
“在青藏高原采集植物种子标本,需要极大的勇气、耐心和体力。”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说,“钟扬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不顾个人安危,把保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作为同行我非常钦佩,非常感动。”
不少钟扬生前的同事感叹,钟扬对科研的爱是深入骨髓的爱,对边疆事业的情是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西藏大学研究生处原处长欧珠罗布说,来过西藏的人都知道高原反应的厉害,钟扬每次来也有多种高原反应,但他却坚持了十几年。他不是来办几次讲座,做几个项目,而是把最新最好的科研和学识毫无保留地输送到边疆地区。“他是耕耘在科技、教育战线的孔繁森,是真正的爱国者,这种至诚热爱,让他矢志不渝,拼尽全力。”
言传身教留下“种子精神”
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钟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不仅是忘我耕耘、燃尽自己,更是言传身教、播种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副教授冯利民说,开展生态学研究,不能呆在书屋里,必须深入艰苦的研究一线,长期积累,甘于吃苦、耐得寂寞,钟扬教授为我们做出了最直接的表率。“他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直至生命的结束。我们要像钟扬一样,锲而不舍地在科学道路上坚定前行,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要求。”
“基础研究离不开‘种子精神’,正如钟扬说的‘心里想的应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文说,科学家的工作不仅需要开创性,更需要不绝如缕的传承,钟扬采集高原植物种子,投身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上海培植红树树苗等,从事的都是能够如“种子”一般延续下去的工作。“他个人的生命已经终结,但他开创的‘种子事业’将生生不息。”
精神薪火相传,事业接力前行
“钟老师一直致力于培养西藏本地人才,作为他的学生,我希望把这份事业继承下去。”钟扬教授的学生说。
钟扬的事迹和精神还在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和青年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钟扬教授一生奔走在收集和播撒种子的路上,把科学的种子种进了孩子们心里。我和同事们将以钟扬的精神勉励自己,严谨治学、潜心探索,同时也坚持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来自鄂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学博士生王生位说,自己会在毕业后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从事科研工作。“正如钟老师曾在课上说的,做学问不分地区,只要心怀一颗扎根祖国奉献的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好。”

颁奖辞:
超越海拔六千米
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
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到山区任教后,他资助了300多个失学孩子
黑虎庙村是南阳市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然而一座座大山像铁桶一般,把黑虎庙围困得水泄不通,牢牢压在谷底。
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
据黑虎庙村原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黑虎庙村是个行政村,共约1300人,下辖13个生产小组,18个自然庄,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凹里。在整个黑虎庙村,只有一个黑虎庙小学。

黑虎庙这个地方,偏僻、不通车,许多老师不愿来这里任教,学生家长经常为找不来老师犯愁。
“张玉滚老师是个非常憨厚老师的人。”在黑虎庙村原党支部书记韩新焕看来,自从来到山区任教之后,资助了300多个失学孩子,奉献了自己,为山区做了贡献。
一句承诺,他扎根深山17载
2001年8月,眼瞅着开学在即,学校教师人数不够,黑虎庙小学的老校长吴龙奇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十里八村还有哪个“秀才”能救急?吴龙奇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人——自己教过的学生张玉滚,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他高兴得直拍大腿。
在外上了3年学,老实巴交的张玉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出去闯一闯,好歹干个啥,总比窝在大山里受穷强。那时候张玉滚正准备南下。可耐不住老校长软磨硬泡,张玉滚跟着吴龙奇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学吗?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
“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一年又一年,这里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一直在坚持,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是从大山出来的孩子,他知道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对孩子们多么重要。这一切也是为了当初对老校长的一句承诺,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留在了这个山村小学,这一留就是17年整。

颁奖辞: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
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
前一秒劈柴生火
下一秒执鞭上课
艰难斑驳了岁月
风霜刻深了皱纹
有人看到你的沧桑
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定格温暖的瞬间
汲取前进的力量
让我们带着感动继续出发
永远朝向美好的远方
接力奉献,传递希望
文章综合自央视网、人民日报、河南商报、光明网、中国青年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