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也就是“鬼节”,在这一天,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习俗,包括七月半接亡客、做普度、祭魁星、送羊节、祀先祭祖……
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在十四日晚上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就能看到一派香火缭绕的景象了,满满的都是港台恐怖片的即视感啊有木有?但是!心里打颤的小伙伴们~你们造吗:七月十五的核心可不是“鬼”,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孝”日!

在《佛说盂兰盆经》中,这样写到:“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
其根源是儒家的孝文化,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中国好多起源都来自于传说。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
天官紫微大帝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清虚大帝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洞阴大帝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传说中元节这一天,地府会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已故祖先也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

如三官崇拜,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是使之成为民俗节日。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检验诸路鬼众的地府官自然成为人们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的固定节日。
在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又如佛家的目连救母,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源自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
而有些地方,在7月14日过,据说是因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这个节日在魏晋南北朝十分盛行;唐朝: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上署七月十五进盂兰盆。武则天倡导佛教。;明清:盛行于南方;在20世纪20~40年代,此时,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更热闹。人们仍保留了祭祖先、荐时食的习俗。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曾为“抗战阵亡将士”普渡求福;在20世纪50~70年代,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一度被取缔;改革开放后,传统节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历史的长河,这个节日还保留着好多民俗在,如下:
烧包:在中元节这天,江西各地有烧纸包的习俗,纸包中有一些冥币和纸锭。在古时候,有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当日晚上在门外焚烧的习俗。
烧袱纸:云贵川等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放天灯: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普渡: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荡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送羊节: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吃濑粉: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面塑: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入庙祈福: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中元节有许多禁忌,其实,禁忌之事且当一听,只作一种民俗文化上的参考。
不管怎么说,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元节文化虽与祭祀相关,但是从中元节的传说中来看,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的重要意义还是在于孝,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和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的存在。
所以,处在新时代下,也应该跳脱鬼神的角度,敬孝先人,感恩父母,相亲相爱!
(文中部分观点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